1/31/2014

馬年新願

今天是農曆除夕,明天就是馬年的第一天,不管過去如何優秀或挫敗,明天總是新的開始。
整理近幾期的震旦月刊,參考一些想法,摘要如下:
首先,設定新一年度的目標,包含工作、學習丶家庭、個人的目標,有具體的目標,才能知道要怎麼做,需要多少資源,以及如何分配時間。設定的方式可以用視覺化想像,例如想像365天後,我的生活、家庭、辧公室丶身材有什麼變化?我的相本有什麼新東西或風景?
接著,設定參考點或挑戰對象,想想我可以怎麼樣做得比他更好?例如我是個業務人員,部門有位top sales ,我可以拿它為標竿,努力設法超越他。例如我常做㮛案,我知道有位同事的提案常受老闆肯定,我的努力方向就是讓老闆也能稱贊我的提案,甚至就客戶角度也能的清楚簡單的了解我的想法。
第三,對上管理能力,注意直屬主管的風格和待人處事的細節,不同主管有他的偏好,如果白目的抵觸或踩到地雷,可能就會喪失他的信任。我跟過的老闆都很愛面子,幫他們保留面子,甚至適度的巴結可以讓他們在心中幫你加分。許多老闆怕事,如何避免幫他找麻煩,甚至於要他出面來處理,可避免就避免。老闆有很多單位,我只是他的一個部分,因此要經常用較廣的角度幫他思考, 才可以理解他的想法,進而投其所好。切忌不要讓他覺得我太自私或找他麻煩。
第四,對內溝通能力,對於同儕或是部屬,記得不要傷人, 不要過度責備, 稱讚或要求時都要有清楚的理由。適度的幽默,讓自己承擔而不貶損其他人。經常關心別人而展現真誠。
第五,對外業務能力,1-全面地過濾和找到潛在客戶,先建立基本關係並初步了解需求;2-收集一般問題,進而找到個別的真正關切的問題;3-強化他的痛點,告訴他不解決的後果,但不要過度泫染,也別自己膨脹:4-引導他如果能解決有那些好處;5-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6-循序漸進的解決方案給他參考。業務能力最重誠信,不要誇大,也不可給他欺騙的感覺。
第六,專業能力,設定自己最善長及有興趣的能力不斷精進。同時培養第二種專業能力。例如我有個同事他的前一分工作是經營金融產業客戶,他因而對金融業的運作和資訊需求了解:近年他轉向行銷領域但他持續關注金融業的行銷,延繢舊的專業,也發展新領域。
第七,自我修養,職場上或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做而少抱怨,有些知道的事心裡有數但不要說出口, 避免禍從口出。
第八,人脈廣度,認識比自己成功,經驗更多,人脈更廣,口才更好,手腕更高的人。
第九,學習,參與讀書會,透過與別人的分享增加自我成長。多聽演講,從別人的心得中,擷取靈感和啟發。


1/28/2014

行銷案例-羅文裕便當音樂會

便當音樂會

【 #羅文裕 #便當音樂會
一成不變辦公室一秒變身!
吉他掀起的美好時光!
羅文裕辦公室巡迴吉他音樂會
即刻起跑囉~~
零距離的面對面,Live中的Live,!

只要你提供辦公室的午餐時光短短30分鐘
我們將帶來熱騰騰羅文裕的美好時光

 這是歌手羅文裕的一種行銷方式,昨天中午邀請他到我們辦公室和同事們同樂,讓30多位同事們可以邊吃便當,邊欣賞他的美好音樂。其中,也讓部門的歌王歌后們,有機會請他伴奏,同台演唱。

1/26/2014

快思慢想(2)疑惑之一

讀了快思慢想的前18章,怎麼像另一本書思考的藝術的改寫本?或是那本摘要這本書的案例?
因為快思慢想它舉的案例、引用的其他學者研究的個案,數十個案例與説明,通通和思考的藝術一書完全相似?令人疑惑,兩書作者有什麼關係?

當把這本書的觀念回想到日常生活中,卻感到有些悲哀。的確從每日的決策和覾察,許多謬誤被合理化,思考偏差凌駕在事情真相。例如職場上有些同仁往往沒在慢想,只憑直覺草率行事,等老闆釘上,又直覺得應付反應了事!許多民眾,看新聞是不動腦的,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記者怎麼說,民眾就跟著説!

眾人皆醉?我問過,如果大家都不思考,寧可遽下判斷(第七),拿因果勝過統計(第十六),懶惰的接受直覺的謬誤,少數人想得透徹又能怎樣?

許多人接受廻歸到平均值(第十七),許多人拿availability的資訊草率判斷,許多人喜歡亂湊(看到一個表象就連結到直覺的預期對象),許多主管過於自信盲目不自知。面對這種普遍情況,如何增加思考帶來的價值,以足夠誘因激勵大多數人努力去用系統二思考?

快思慢想(1) 書摘之一

這幾天翻閲這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作品,全書5大部分到了第二部分結束,發現這本書不易讀,若用書中的語言,我必須耗用大量的努力,使用系統二才能進展。
作者提到我們的思考分為系統一及系統二,前者叫快思,也是不假思索的直覺,是我們大多時侯作決定或回應外面刺激的方式。後者叫慢想,發生在心智情況特別(如緊張,警覺,正式簡報)時,或理性思考(計算數學,分析邏輯,抽絲剝繭)。理性思考須耗費腦力,須衡量機率和邏輯,許多人都會規避而求簡單捷徑,甚至將就直覺(系統一)草率結案。
第九章尾摘要系統一的人格特質,其中強調一個英文縮寫WYSIATI (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 。
第七章説明wysiati ,表示系統一的人只求快速編出因果關係的故事,看到一個現象就拿其他關連的事湊合,把眼前的事給兜成因果,沒想到的或忘記或不知道的都沒考慮而變成謬誤。
第十五章倒數5段描述系統二的特色,系統二很懶惰因而只要有些表徵就會放棄邏輯,表徵(representativeness)可能只要有些相似就當作合理的,也是牽就系統一的草率。
第十四章提到表徴容易過度偏好不太可能發生的事件,第二對証據品質不敏感。也是說不在乎統計的基率,也不考慮機率。

1/24/2014

帝國之殤(4)滿清滅亡與孫中山

慢慢翻看這本小說式清末金融大戲,真的令我對滿清歷史有不同的看法。也許這只是小說並非史實,許多事件的演變,佐證了清朝的滅亡,也提供我們在教科書外其他改變歷史的因素。

在這段30多年的歷史,冒出頭的商人真要有勇氣也要敢耍狠和攻心計。另外,要能屈能伸,就不能太貪,適可而止。例如盛宣懷跟在李鴻章下,他規劃招商局的起草,但他希望卻不急求當總辦,先由朱其昂先主導,接著給唐廷樞徐潤去做大,最後他才接管豐厚的成果。胡雪岩很聰明也利用左宗棠的軍費挪用而造就財富,他最後敗在貪婪,被對手設局坑殺。相對的唐廷樞和洋人和,也配合官府,也配合盛宣懐,寬大和諧故成大,死時十三國使節都為他降半旗致哀。袁世凱是另一個冒出頭者,他抓住許多機會,善用矛盾才能取得大位。慈禧太后是清廷時代內最賢能的商人,他主導的改革使清朝免於覆亡,只是他太害怕漢人坐大沒有重用漢人,否則他的商業頭腦加上正向開放改革方式是有機會改變清朝的。

清末30年,全球列強覬覦中國的肥肉,千方百計來劫掠,清朝的昏庸竟然可以撐得過去,而且東北被俄國佔領又被日本佔領,北京被入侵兩次,海關都變洋人當頭,清朝沒有滅絕,洋人也沒扶持其他政府,真是中國之幸。也許中國真的太大,沒有任一個列強吃得下,也許俄國沙皇太爛了,日本剛在起步又面臨通膨,法國拿破崙起起落落,沒力氣吃掉東南部。另外,各國都來勒索,當中曰戰爭後,各國又來搶放款的抵押,八國聯軍乾脆一起來勒索,但就在恐怖平𧗽下沒有瓜分各省。

30年歷史看到許多政治明星或是商場老手起起落落,回頭看我們這一代在台灣的年輕人, 我們的政局中,欠缺這種俱有野心的政治家或貪商,唯有像袁世凱或盛宣懷那樣的偏執狂,才可以顛覆僵化的局面。

孫中山先生,也是很偏執,他在革命中的角色,就是籌集資金,發行革命債券,然後尋求國際政府的支持。他被伊藤博文耍了, 伊藤沒有協助他在廣州起義,日本政府還和滿清合作要逮捕他;他和康有為梁啟超保皇黨,爭地盤爭去檀香山,華僑們支持中國改革, 並沒有一味的支持孫中山1的革命。孫中山募集了革命債券,卻一直沒成功,許多出資者還追著孫中山當他是騙子呢!

看了這本書,我們發現, 台灣的歷史課本說孫中山歷經12次起義才成功,似乎愈挫愈勇而成功的。但是,武昌起義的成功, 並不是孫文的貢獻,而是兩湖總督府空虛;武昌起義到後來的滿清政府下台,是因為國庫真的沒錢了, 交給各地政府招募新軍,新軍不受朝廷控制。武昌起義的其它背景是,全國中產階級都在瘋股票,在橡膠泡沫後,民眾想要拿回本錢,而清政府忽略了民眾要錢的那股勢力。

接下來,應該讀讀孫中山的故事,看他到底怎麼坐上大總統寶座的?為何又一下子被扯下來?也要看看滿清政府欠八國聯軍的4萬萬兩銀子如何收尾? 滿清滅亡時,美國軍艦,日本軍艦都在長江口虎視眈眈,為何後來他們都沒有動作?

難得看到這本精彩的小說,讚!



帝國之殤(3)開平煤礦到橡膠股市泡沫

開平煤礦是中國第一個CEO唐庭樞在1878年創辦的, 他先前是怡和洋行總買辦, 後來把招商局做得非常成功直接併購旗昌輪船,後來又主張開採煤礦,在李鴻章支持下開採灤縣的開平煤礦,1881 年唐在開平煤礦與北京東陵附近建了第一條運煤鐵路,讓中國的運輸展開新頁,當然鐵路的出現,被保守派拿來作文章, 驚動慈禧太后把唐下大牢了。但唐真的厲害,把開平煤礦經營的很好, 成為中國最大的重工業,直到1892過世為止。1892年,張翼這位無能的人是醇親王奕環的僕人,透過醇親王對兩江總督劉坤一施壓,取得開平煤礦督辦的大位,他很官僚,對經營不懂,卻任意的用抵押貸款向英國借錢蓋碼頭,結果被英國人設局騙了, 把開平煤礦騙成英國的囊中物。

看到滿清政府的無能,民智未開, 讀書人閱歷不足, 面對外國人的商業手法無法回應,真的非常悲哀!

1902年,袁世凱發現開平煤礦的旗幟換成英國國旗,很納悶開始去挖掘過去的故事,才發現英國人從張翼上台後就設局要把中國最佳的企業收入旗下!英國人看准了張翼是個奴才,並沒有能力經營這個中國最佳的煤礦廠,他們趁著1901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之時,打劫張翼,逼迫他簽下指派德國人代理督辦, 然後英國人和德國人聯手把開平煤礦賣給英國人,並且在英國發行股票成立控股公司,逼迫張翼簽字賣掉。這時候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難到西安,哪裡管的了。李鴻章出來簽訂辛丑和約時,也管不著。直到袁世凱發現了,派嚴復到英國達跨國官司,卻也挽回不了。

另一個是大冶鐵礦廠被日本人活吞的案例,這是中國最好的鐵礦場位在武昌附近,張之洞為了中國發展鐵路,決定選擇最好的鐵礦, 進口英國的鍋爐,然後自己煉鐵。這個鐵礦非常純,日本人設法來騙了鐵礦的出口,接著日本和德國利用八國聯軍之時,派出軍艦在鐵礦場外對峙,日本人還派來顧問駐紮鐵礦場,然後利用辛丑和約之便,拐騙張之洞和盛宣懷簽下合約,把這個鋼鐵廠給占領了。中國最大,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鋼鐵廠,1904年落入日本人手裡。

1903年,上海通商銀行發現日本人持用一批偽鈔來換現金(是中國在八國聯軍闖進北京城時失蹤的250萬兩銀子,加上北京通商銀行的銀行卷或鈔票全不翼而飛),然後陸續發生大量持偽鈔來擠兌的事,最後許多存戶也來臭熱鬧。盛宣懷後來調查發現,日本人趁著八國聯軍劫掠民家婦女,搶奪故宮文物時, 日本人跑到親王府和通商銀行搬現金白銀,然後等辛丑和約後,再拿出來換新鈔。日本當時通貨膨脹,國內經濟不佳, 利用搶奪和偷竊中國的金銀,來彌補國內經濟。好比家裡沒錢,趁著鄰居失火,賺偷保險櫃。

1903年猶太籍的英國人邁邊,他的輪船公司被招商局的輪船所打敗而破產,邁邊想到趁中國人貪婪投入股市的習性,佈下國際騙局,成立公司宣傳橡膠概念股,1908年英國倫敦市場的橡膠價格成長5倍,他就來中國發行橡膠股票,股價白銀60兩,隔年股價吵到920兩,並且結合歐洲的騙子炒作倫敦的股票。其實中國根本沒有進口橡膠,卻許多風聲宣傳橡膠,集資到東南亞去種橡膠,發行百元的股票,立刻漲到6千元,而原先60兩的股票漲到1675兩。當時上海許多錢莊都集資來買股票,估計整個兩江流域,買了至少4000萬兩的橡膠股票。1910年6月邁邊消失了,和1883年的故事一樣,騙子不見了,然後橡膠股價從1675跌回100兩不到。許多上海錢莊都倒閉,整個金融體系都將要垮了。

1910年,上海道台保管要賠八國聯軍的200萬兩白銀,因為放在錢莊因倒閉而拿不到錢;兩江總督張之駿透過上海擔保向各國銀行借來的350萬兩,原本是要來拯救市場,卻被兩大錢莊倒閉連累;這兩家錢莊倒閉前,向李鴻章的侄子(時任交通銀行總經理)調借285萬兩銀子,他相信兩大錢莊,卻因錢莊倒閉而虧空銀行, 銀行造成擠兌。另外,四川民眾募集資金要建設川漢鐵路,其中350萬兩銀子存放在上海辦事處,辦事處經理施典章卻拿這筆資金去投資橡膠, 結果也虧空了!這年的金融風暴,燒得國庫沒錢,國營銀行也沒有信用。

1910年攝政王載豐,得知革命黨四處作亂,也看到立憲請願風潮四起,希望加速國內建設,建設鐵路和建立新軍,但是國庫沒錢。盛宣懷給他很好的建議,將鐵路收歸國有,然後用鐵路去跟國外銀行借錢。1911年,盛宣懷拿國庫的錢去收購各省鐵路股票,碰到四川鐵路的1000萬股票,其中被經理玩橡膠賠去350萬兩銀子,盛宣懷(郵傳部長)決定不賠償民眾(四川7000萬人都有投資),這個決定讓四川人民惱火, 發起保路運動, 要求停止收歸國有, 保護自己權利。攝政王要求四川總督鎮壓,四川總督站在人民一邊而被撤換, 接著派駐西藏的趙屠夫接任總督,進四川鎮壓,因為四川民眾集結眾多,又調派端方因湖南湖北的軍隊進入四川,這時,湖南湖北總督府空虛,武昌起義順利打入總督府, 並且拍黎元洪爲軍政府, 成立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的建立, 是因為橡膠股市泡沫,讓國庫空虛,不得不想到將鐵路收歸國有以便向四國借錢;收歸國有過程中,因為四川人有1/3的資金被貪污了,政府又不願負責, 使得四川人極度不爽;滿清政府不和四川人好好坐下來談,用鎮壓的,又調動兩湖的軍隊過來,造成武昌空虛,結果武昌就被革命軍佔領了。

帝國的衰亡,看到連續多次的金融風暴,看出中國老百姓的盲目賭股票的瘋狂,看到官員間挪用公款去賭股票,看到官商勾結牟利,看到外國銀行一層層剝削滿清政府,而滿清政府再回過頭來剝削老百姓。國家將亡, 一個徵兆是中產階級的貪婪,二是政府和中產階級階級站在不同邊,三是基層勞工或農民階級生活不下去,四是軍人不再受到政府的指揮。主政者不可不慎!

1/23/2014

帝國之殤(2)馬關條約後的昭信股票

1894年滿清與日本在東海打仗,李鴻章的外甥劉棼洩漏海軍配備與路線圖給日本間諜,造成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招商局當初成立艦隊的自強美夢完全被打碎。接下來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的馬關條約,李鴻章的所有電報都被日本人解密,因此伊藤博文壓著李鴻章簽下 2萬萬兩白銀的賠償加上割地合約。當初滿清一年的稅收還不到1萬萬兩,只好向各國借款,用海關稅收擔保,借了2年,最後一筆1898要還,但是沒錢了,怎麼辦?
光緒皇帝一籌莫展,國庫一空,借款已沒有擔保品, 怎麼辦?狀元官黃思永提出發行自強股票的想法, 以國家的信譽爭取民眾和官員的信任,募集民間資金來賠償。正是很好的構想,如果可以順利募集到資金,是典型的政府公債。有趣的是,主辦官員們去找幾個大官做樣板,奕訢是恭親王是光緒的叔叔,慈禧的愛人,也是當時滿人最高官員,向他募集10萬兩,他索性出錢而不拿股票,以表示愛國;接著各個巡撫,親王都出錢不拿股票, 股票發不出去,變向向各層級的官員勒索,慈禧太后派人去訪察隔層官員們誰不捐款就是不愛國。還有些巡撫逼迫民間商人百姓捐錢, 供他捐錢給中央;整個自強股票(後來改名昭信股票)變成一場鬧劇, 還有人因為捐款而升官。最後,黃狀元郎被抓下大牢,罪名不詳。

但黃狀元郎大命不死,他在義和團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後,幸運的被放出來,然後他轉行成立北京工藝商局,進行工藝品的買賣,他前後期的狀元郎張騫則在南通成立大生紗廠,也發行股票,生意做的很大。他們兩位是學八股文到了狀元,卻放棄當官,卻在商場上大發揮。

張騫和袁世凱在朝鮮共事過,袁世凱回到中國後,一方面步步高陞, 一方面也建議朝廷有他成立菸廠,官商合辦菸廠。當時的中國人,有點頭腦的全都是在想賺錢。1901年慈禧逃難到西安避難時,途中在山西受到太原大德恆票號賈繼英借他30萬兩,她聰明得想到可以成立中央銀行來經理全國的票務與稅務,在他回到北京後,她馬上找賈繼英連繫山西票號成立中央銀行,但山西票號欠缺眼光,不願投資,因而失去商機, 浙江的票號願意支持,後來就成為中國金融的主力。

1903年中國成立商部,由醇親王奕劻的兒子載振擔任尚書,邀攬黃思永和張騫來協助。頒訂商律,公司章程等相關法令,逐漸建立國家的金融體制。很難想像,慈禧太后到了晚年,竟然還怎麼清楚,並且勇於創新喊改革,也許她為了滿清的香火延續,不得不大刀闊斧改革。她看過康有為梁啓超的魯莽戊戌變法, 她現在走的是比較平穩的改革。


帝國之殤(1)招商局的股票浮沈到金融風暴

從12/17開始讀這本書,剛開始1872年提到清朝的財政還沒敗壞之前,大學士宋晉建議同治皇帝不要撥款給馬尾船廠造船,因為沒有戰爭了,不需要花錢!但是李鴻章的江南製造局,左宗棠派的馬尾船廠都是這些洋務派漢人們力圖革新的基礎,他們念著中國的自強,也看在有產業才有財富可以挪用,他們當然需要力保這些製造局必須保留下來。

宋晉看的是國庫空虛,守成就好;慈禧太后看的是怕漢人太厲害會搶了清朝的大權;但現實是清朝沒有滿清英雄,現在新疆叛亂結合蘇聯,而左宗棠正在西北打仗,靠的是淮軍,而國庫沒錢,左軍靠的財源是胡雪岩的浙江票號與絲綢生意的獲利。

清朝封建,唯有讀書人八股可以當官,商人被看不起,但是在西方靠軍艦強迫開通商口岸的時代裡,唯有商人才可以累積大兩財富,也可以提供貧窮朝廷需要的財源。但另一方面,官商必須勾結,才可以取得更多的利益進而創造財富,這是八股文人所無法理解的。

清朝沒錢,李鴻章爲革新需要錢,他希望成立輪船招商局,建造輪船,一來可以作為軍艦成立艦隊, 二來海運南方資源到北方去(北京的米鹽絲綢來自南方,但運河已經淤積,陸運又慢,只好委託洋鬼子的輪船疏運,將命運交給別人又被提高價錢)。於是他找了一些人幫他成立招商局,這過程中牽涉到許多利益的糾葛,而且要打通清廷與地方許多關卡,又要與保守勢力,地方槽運等互動,所以他先找到漕幫朱其昂成立招商局, 但這傢伙有關係打點, 卻智慧不夠打不過胡雪岩, 找不到發行股票的錢。

李鴻章找門生盛宣懷來擬定章程, 找到上海巨商唐庭樞(洋人積極籠絡的大商人),再透過唐庭樞的好友地產商人徐潤, 有這兩位有錢人的加入,招商局可以開始營業, 並且越做越大,甚至吃掉美國的輪船公司旗昌,包下中國海運的大權,讓中國人揚眉吐氣。

當時洋人對股票的操作技巧高明許多,中國商人真是小巫見大巫,由於招商局買下旗昌的過程中,股票翻了許多倍,中國上海又興起許多股票交易包括礦坑開採,紡織,電線等等全都成立股票,一下子全中國的官員商人都在炒股票, 有些股票還翻了十百倍,儼然人人瘋股票。胡雪岩這時後,也夾著金融市場大好的情況下,想要抬高絲綢原料的價格,避免被英國人予取予求,他大量囤積原料,希望大賺一票,他挪用公款來囤積原料,資金卡住了。而招商局被旗昌的併購案套牢,徐潤則看好上海租界的房地產,資金套進去;結果在洋人的操縱下,對航運殺價競爭,對絲綢原料太高價錢再殺價,這些炒作讓 1883年的上海造成金融危機,胡雪岩破產負債,徐潤買房地產也賠不了招商局的虧損,招商局的輪船被洋人刻意撞沈卻沒有理賠,許多礦坑後來沒有開採,金融風暴讓中國元氣大傷。

1/21/2014

快思慢想 (0)書目

從思考的藝術一直讀到快思慢想的一些短句,今天託學長買入原文版期待在未來1~2個月內讀完。原文38章共418頁,拿起來比中譯本輕多了!
全書分為5個段落,原文書目大約如下:
Part 1: Two systems
  -- the characters of the story, attention & effort, lazy controller, associative machine, cognitive ease, norms/surprises/ causes, a machine for jumping to conclusions, how judgments happen, answering an easier question.
Part 2: Heuristics and biases
  -- law of small numbers, anchors, science of availability, tom W's specialty, less is more, causes trump statistics, regression to the mean, taming intuitive predictions.
Part 3: Over confidence
  -- illusion of understanding, validity, intuition vs formulas, expert intuition, the outside view, the engine of capitalism.
Part 4: Choices
   -- bernoulli's errors, prospect theory, endowment effect; bad events, fourfold pattern; rate events, risk policies, keeping score, reversals, frames and reality.
Part 5: Two selves
   -- life as a story; experienced well-being; thinking about life.

1/20/2014

演講心得-項兵講中國趨勢

台大商學會邀請中國長江商學院長項先生演講。他從毛澤東文化大革命說起,認為當初弄成白紙反而可以畫出更美的風景;他歌頌大陸的黨員培育造就精英體制及長期幹部。他講到權和錢太緊宻就是走向革命。
他訴求國企全球化走向海外,用月球看地球,開放去接納,而不講國際化,因為國際貿易太狹隘。

1/19/2014

萬曆十五年(下)

(5)海瑞在1587年過世,這個人充分反映文官體制的瑕疵,文人言行分裂的現象。海瑞有機會當上知縣,他恪守儒家思想的廉潔和良知,他奉行律法規定,嚴格去執行。說穿了,他不知道變通,因而引出許多文官的虛偽,也凸顯當時稅法或對人民的不平等。
海瑞第一個得罪胡宗憲,這位的兒子攜帶巨額現金經過他的縣,然後鬧事,被他逮捕並且沒收所有現金;第二得罪他老闆鄢都院,這位老闆明文說他會到處巡視,請各單位不要鋪張浪費,不可宴請,但是其實所到之處都是花酒不斷,海瑞竟然指責都院的不是,言行不一。這倆是嚴嵩的心腹,當然讓海瑞無升官機會。幸好嚴嵩倒台,海瑞因而有清譽而升官。海瑞愚蠢的上書罵嘉靖皇帝迷戀丹青,荒廢國政, 他罵的話讓皇帝把它抓起來,原本要讓他死, 竟然皇帝先死了,讓他得以釣得清名。隆𪊓皇帝上任,他被賦予閒差。萬曆上台後他爭取到南直隸巡撫的工作,他想有所作為。他做了幾件大事,他揭發前首輔徐階家族放高利貸壓榨農民的事,並針對士紳家族從官場退休後,竟能歛財圈地。他處理這事不圓融,扯不下徐階反而被參。他平反一個寃獄,他認真分析和秉公處理,救了一個無辜的朋友和死者之妻,凸顯當時的法律鬆散和官吏混日。他在㪚文中留下對當時苛稅的不合理,以及文官沒有遵循朱洪武的律法。他的風骨凸顯和時代的格格不入,他的妻離妾自殺凸顯死抱老訓的下場。畢竟為官為臣為人不是活在自已一人的滿足,處世之道不能如此,現實人生就是趨利避害,他的自我是邊緣化和遺世獨立的。
(6)戚繼光在萬曆15年12月過世,他受到張居正的重用,也真的為國家立下大功,只可惜不見容於不同派系,張居正死後,他就罷官回鄉,不多久即死亡。戚有名的二大功勞,一是在南方打敗倭寇,利用特殊的戰法戰術,以紀律約束,二是將戚家軍調到河北去協防韃靼人的侵犯,在他駐守的十多年,使韃靼不再犯邊境。他是個讀書的武將,也發明一些戰術。他的成功和下台,凸顯文官體制下,對武官的鄙視和操弄。

1/18/2014

萬曆十五年(上)

萬曆15年是西元1587年,距明朝滅亡1644年還有57年,距萬曆死亡尚有33年。這年雖沒什麼大事,卻有許多小事暗藏著未來發展的徵兆。
(1)這年張居正首輔過世滿5年,前二年才剛抄他家,萬曆想知道張居正的宅阺是被賣了或租人了?他現在24歲,昔日他尊敬且百依百順的老師,竟在他下手抄家,他知道文官們收入微薄沒有靠外快難以應付禮尚往來,文官有成黨結派互相拉抬,他知道他的老師為國家奉獻許多,但是他老師也做了許多事來圖利自己的學生親信,他知道他老師為了革新,得罪了許多人,老師走了,沒有人可以幫他講話,老師的敵對人士的力量不可忽視, 他其實也不能完全信任他老師, 為了現實,為了篤悠悠之口,萬曆必須對他老師抄家,將所有的貪污全部充公,是無奈也是現實。
(2)這年京察又要審核所有京官,時任首輔申時行謹慎從事,畢竟張居正死後,申輩份雖夠,卻未必能服所有文官,而文官體系這群人就是只有嘴巴和謀算, 叫他們做事做不好, 但是抨擊別人卻最擅長。文官體系的壞文化就是說的和做的不一,嘴巴將忠孝節氣,將儒家文化掛在嘴邊,但是貪污賄賂爭功諉過樣樣都來。如何明哲保身,如何適度改革盡心,卻又不會打到別人,又要討好皇帝,許多細節必須注意。就如同明朝傳統的經筵,叫皇帝在國子監和大臣們一起讀經書,這些和現實完全脫節的經書,是文官考試的死背文章,也是宋朝以來皇帝管臣子的一套教科書,這些內容皇上不喜歡, 臣子也不喜歡,但是就像一本劇本,每年春秋兩季節的每月要開三次,大家都要不斷重演,不喜歡也得演。明知皇帝會打瞌睡或是設法開溜,作為老師必須盯著皇帝,又要杜眾大臣批評之口。首輔難為,卻不能不為。
(3)申時行做首輔從1583到1591年共8年半,他在任期間無法推動皇上立太子(因皇上要立鄭貴妃之子,而官員擁立較早升妃的恭妃之子)使得太子沒立也沒見學。申又因為萬曆定陵的工程被參,這是文官體制中冒出頭的人所必需承擔的,因為做首輔只是名義上是二萬個官員的領袖,但沒有實權,因為明朝從明初首相胡惟庸有叛變的意圖被朱元璋抓到把柄後,就不設立宰相,由皇上掌握所有行政權和監察權,皇帝唯一的咨詢對象就是大學士的最高領導叫首輔,以及幫忙縢寫聖旨的代筆宦官;首輔有咨詢時建議的權利,宦官則在文字上留模糊空間和作怪的權力。但是首輔如果沒有傳達大多數人的聲音,他會被抨擊,首輔的意見如果偏離傳統或是有些姑息皇帝,也會被參,在2萬張嘴巴下,首輔真的難爲。
(4)活著的祖宗,皇帝雖然有權,但是在2萬張嘴巴中他也很無奈。他要是聽其中少數人的話,他會得罪多數人,這些文官總有些腦筋壞掉的會死諫;或是白目的參奏指桑罵槐,皇帝若是英明,卻活在這群人的口水當中。若是皇帝年紀太小或昏庸,只會看到朝廷上吵吵鬧鬧,萬曆的叔公輩叫正德皇帝想要掌權北伐,因為跨越文官的體制權限,就被文官史書罵的很慘。萬曆想要封自己喜歡的妃子的兒子當太子,被所有文官擋,文官卻要萬曆快點立下儲君,萬曆不爽,一拖再拖,就是不妥協,最後就吵吵鬧鬧。1583年他20歲,他生了兒子,他也成年了,他當了10年皇帝,他決定蓋定陵,活著蓋死後的陵寢,他利用視察陵寢的機會得以離開紫禁城,他躊躇滿志時,其實他只是一個活著的死皇帝,因為他只是一個被文官供著的傀儡,不管他是活著還是死了,他無自由決定的意志。

1/13/2014

演講摘要-未來的電視

這是我第一次出席mobilemonday的活動,在動腦雜誌小劇場舉辦,約有100多人參加,會中由資策會鄭仁富組長與通泰媒體的賴麒宇總經理探討4G之後的電視生態。兩人的觀點都對傳統媒體的從事人員感到憂心, 因為傳統的電視將會逐漸被行動影音所取代。
賴總推薦一支 三星的電視廣告, 他相信多媒體是人類最直覺的溝通方式,在4G時代,他相信必須從使用者經驗為核心,環繞著內容,行動,社群和商務,其中我們最需要注意的是兩個大問題,海量數據分析和影音內容的來源,這兩點在海外已經有許多廠商積極在佈局,而我們台灣似乎落後許多。海量資料的應用他提出一個概念,例如有位導演要找到NIKE過去十年在網球四大公開賽的冠亞軍賽最後一球擊出時有NIKE廣告的背景,這在以往是很難的,現在只要有一個數位資料庫包含過去所有的記錄檔案,然後有個技術可以這些資料加上TAG,然後根據TAG快速找到。這個技術現在已經有人在做了。
鄭組長則回答來賓問題時,提到台灣大哥大目前已經有行動,CATV,VIDEO CONTENT 和行動廣告, 在未來電視時代的角色佔有優勢。POLO主持人則舉出KODAK和NOKIA的轉型失敗為案例,提出電信業者必須注意能否拋得下即有的本業而順利轉型。賴總則建議台灣大哥大必須看「去電信化」的速度和「媒體化」的方向。他舉出義大利的電信在IPTV領域的成功就來自這。
會中有個橋段,找兩個新創公司來介紹他們,只給3分鐘,他們必須簡短的吸引大家的注意。今天的講者是 offer more 和 VS-mobile兩家。
現場來賓似乎都是動腦的訂戶或企業客戶,沒有比較資深的觀眾,因此互動非常少,只有1個人起來發問,其它互動幾乎為零。這是台灣人害羞的特性和可惜的。

1/12/2014

Sense入門

Sense入門,松浦彌太郎著,以下是我歸納的心得。
提到Sense,用中文來說,可以包含常識見識和膽識。松浦這本書,提到如何培養自己的Sense,如何找到一些範本去參考及觀摩。
什麼樣的人有Sense,
常識:不是用個人的經驗看世界,要open-mind。多接觸時事了解別人在乎什麼或追求什麼。
合宜:適當場合説合適的話,穿合適的衣著,對別人有適度的尊重和交際的分寸。
膽識:自己的行為處事標準,建立自己的格調,不要被不好的人帶壞或是被標示在較低劣的群體內。堅持一定的好,不要在
「不好也不壞」的模糊中浮沈,要知道如何被肯定和挑選。

磨練sense的方式
思考:無所不思,從不疑處找疑點,
好奇心:對所有的事情都抱持㚥奇以及精益求精的企圖。
慎言慎行:注意即使是小事,也一定有人看著或揣摩你的想法,有些話用詞要精準。
讓別人不討厭:討好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但避免被討厭或排擠是較可行。熱心幫助別人或努力付出,很容易創造自己的價值。

有Sense的範本
從前人的經驗中學習:造訪重要文化財
謙虛的去聽去看:知道「自己什麼都不知道」,模仿別人或多請教
鼓起勇氣改變,多嘗試也接受挫敗,
選擇美的事物,提升看事情的審美觀

1/09/2014

思考的藝術 結語

作者在文章最後,特別提到一些總結的觀念,
(1)本書的目的, 不是在教你什麼可以做, 而是教你那些謬誤或偏差要避免
(2)本書不告訴讀者怎麼做可以變成成功者或快樂者,而是什麼原因讓人不成功或不快樂
(3)人類有兩種不理性的行為,  hot irrationality 與 cold irrationality 前者是指人們因為短期的激怒而造成脾氣爆發,喪失理智; 後者是指人們長期的冷靜培養出的 intuition 能夠不經過思索而憑著直覺反應;作者借重快思慢想這本書, 來分析和善用後者。The intuitive mind is swift, spontaneous and energy saving. Rational thinking is slow, demanding and energy guzzling.
(4)作者提到大多時候, 他是透過感覺再做判斷, 而非理智。 How do i feel about this?因爲思考那些地方有風險, 那些謬誤要避免, 是很花腦筋的。
(5)作者認為只有在後續影響程度大的地方,例如金額很大的投資,新工作的決定等,他才會透過理性思考分析;當面對小事,例如買可樂還是買果汁, 他就憑感覺去做;另外, 就他擅長的領域,例如巴菲特在財務投資領域上,例如汽車技工在判斷汽車的障礙,他選擇憑直覺做判斷;除非有些領域很陌生, 他才會改變一下用理性思考。

讀完這本書, 我想到另一本 2005年 Malcolm Gladwell  寫的  Blink: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有些概念是類似的。


思考的藝術 #71,#75 , #80 黑天鵝

#71 alternative blindness
當醫生告訴你, 你有2種選擇, 不開刀活5年, 或是開刀成功機率 50%;
當理財專員告訴你, 你快買這檔基金, 年利率5%, 遠高於你現在放在存摺裡賺1%利息;
當政治家訴求,把這個地區建構成運動場館, 比他留著當空地好;

這些訴求都是2選1, 我們聽的人往往跟著, 只在他們設計的兩個選項中決定; 但是我們不能跳脫出來, 找第3甚至第4選項?

#75 black swan
我們面對的未來, 有三種不同的資訊和情境:
known facts; I know the fact that Taipei is 150 km away from Taichung.
known unknowns: I know how big of the universe is unknown. I know he will die but his due date  is unknown.
unknown unknowns: I don't know when the earthquake destroyed the area? I don't  know what kind of financial crisis will happen? I don't know what disease will spread the country and how many people will die?

known unknowns are risks that we may estimate or manage.
unknown unknowns are uncertainty that we may not know the reason and impact.

我們要學會猜測不確定的發展方向,然後做準備,不要等到好事(機會來了)或壞事(災難)來了而措手不及。

#80 ambiguity aversion
我們人們常常希望未來是在自己預期的軌跡上,面對模糊的事情往往想要避之唯恐不及。然而世界上可以用機率計算和準確預估的決策少之又少, 我們必須學習面對模糊,接收模糊, 然後思考如何管理不確定的未來。


思考的藝術 #70, #73,#99 有關廣宣

#70 sleep effect
在戰場上, 軍隊的長官必須不斷的灌輸愛國思想,不斷洗腦, 讓軍人聽過幾百遍同樣的道理和使命, 進而接受敵我的意識,以及為國犧牲的決心。就像戰場上的心裡戰,利用對方思鄉情切,或是訴求自家人不打自家人,或是不斷透過耳語相傳, 來瓦解對方的士氣。這叫做催眠效果。
廣告也是這樣產生效果的,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曝光,讓人們在心目中產生印象,先不管這是什麼印象, 就是在人心中留下記憶,聽過這個東西, 聽過這個名字。下次,當有人提及這個東西時,你會喚起記憶。
人們的記憶是片段儲存的,因此如果有人跟你提過 mysports這個運動app, 你也許沒有經意的記憶下來,當你在報紙上看到他的廣告, 你會看一下, 然後也許又忘記了,接下去看到有人用facebook分享他的運動路線和照片,你有被推醒, 可能漸漸有印象。未來當有人推薦你使用運動app 時候,你可能就記得mysports 了。但你可能忘記第一個人告訴你它使用這個app 的經驗, 你也忘記Facebook 上朋友使用的路線是哪一條了。
另一個例子是人會把他看過或潛藏的記憶放大。例如我第一次接觸運動app 是在某個場合翻到某個雜誌在介紹,那個app 就存在我的記憶裡頭了,我並不知道他受歡迎的程度,但先入為主的印象會佔去很大比重。因此,後來有人推薦我使用mysports 時,我會拿先入為主的東西來比較,造成接納其它東西的障礙。
作者建議我們,不要輕易接受別人的建議,不要輕易相信有廣告植入嫌疑的資訊來源,每次都檢驗一下我們是否被先入為主的想法盤踞了。這並不容易,但試試吧。

#73 primacy & recency effects
人們當面臨一連串類似的訊息時, 會對於第一次接觸的訊息特別有印象, 這叫先入為主。
人們斷斷續續接觸類似的訊息時,會對最近接觸到的訊息印象深刻。
今年10~11月黑心油時間連環爆的時候, 當時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家-大統公司。第二家,第三家等等似乎不被那麼注意到了。
今年從年初就發生許多食品安全相關的事件,大家可能記得第一次去鬧的轟動一時的是塑化劑(好像不是今年的事),而今年最近的就是棉籽油的事件啊!其實,2013年5月從黑心醬油含有單氯丙二醇,接著義美泡芙有過期植物蛋白,接著毒澱粉事件(順丁烯二酸),6月花蓮富里米含殺蟲劑,桂冠的粽子混去年過期粽,雞蛋含抗生素,8月發現許多知名餐飲店的紙盒紙杯生產過程中使用甲苯處理。10月發生食用油事件,接連扯出泡麵油包含重金屬等問題。這麼多問題, 我們只記得第一件與最近一件, 這就是我們的記憶。
因此,廣告就是要創造第一個印象, 以及喚起最新的印像。如何抓住一連串中的第一個,以及在混亂的連環爆當中,成為最近最新的記憶。

#99 news illusion
新聞是被設計包裝過的訊息。每當政治事件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新聞就會轉向,岔開民眾的注意力。當毒食品事件發展到了高潮,準備對大財團動刀的時候,突然又不了了之了。
作者提到,大家不要太相信新聞,也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新聞。因為, 新聞大多被設計過, 看新聞並不能得到真象;新聞和我們人生關聯不大,許多新聞無法幫助我們處理每天的工作與決策, 新聞透露的消息也無法啟發我們或改變我們的做事方法;還有,看新聞報導,各台的風格不同, 但他們共同的特色就是不斷重複輪播,作者認爲浪費生命。不如讀書,從一個完整的故事或文章中,有比較完整的思考。



思考的藝術 #60,#84 意外之財不珍惜


#60  effort justification
人們對於經過一番努力得來的東西會捨不得放棄, 即使時代變遷, 企業或個人都應該跟著轉變時, 人們卻對那曾經擁有過的光榮抱著不放。有人親手組裝的傢俱, 特別珍惜他,有人花前買來的哈雷機車,就要多騎幾趟才夠本;有人到歐洲旅遊,一定要多走幾個景點買一些紀念品才值得;有人站在迪士尼排隊等了30分鐘, 捨不得放棄,就再等下去。
#84 house money effect
反過來,有人中了樂透, 輕鬆得到的卻有罪惡感,想要快點花掉。 或是賭博賺到了,買股票升值賺了, 信用卡的紅利積點, 都覺得可以輕鬆花掉。
其實,錢就是錢,不論過去取得來原, 應該視同樣的, 但是人們就是被情緒所影響了!
針對人性, 行銷人就可以在這創新, 如何抓住前一種人,那種捨不得/放不下的心態, 延長他的消費/等待?如何抓住第二種人,意外之財花光光的心態,釣走他們不珍惜的錢財。

1/08/2014

思考的藝術 #79 圈內人的偏差

人性習慣把認識的人分成小圈圈, 也會分成圈內和圈外的人, 譬如打開美國職棒轉播, 有王建民陳韋殷的隊伍就是圈內, 就會幫他加油; 到了歐洲旅行, 遇到來自台灣的人,就會格外親切。商場上或是政治上, 習慣攀關係, 同樣成大畢業的, 台大商學系畢業的, 雲林同鄉的, 曾經在IBM上班過的,... 有一些關係就有一個圈圈可以套在一起。沒有圈圈的, 就可能是圈外人。

這些圈圈有沒有意義? 心理學家做過實驗, 他把一群陌生人隨便分組, (1) 讓他們分組討論認識, 相較於圈外人他們彼此將會產生較強的認同感, (如同學校新生訓練時, 亂數分組的同學, 還是會激發小組的團隊認同); (2)接著, 再研究圈內與圈外的人有什麼不同嗎? 結果是, 大家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如果當初被分到另一組, 也許也沒有特別的不一樣, (如同王建民在洋基隊, 台灣人為洋基隊加油; 他到國民隊, 台灣人為國民隊加油, 洋基隊和國民隊的球員, 都是很優秀的); (3)如果同一群的人, 培養出過強的自我意識或優越感或使命感時, 就會造成群體思考的盲目性, (例如納粹就是過度自我膨脹, 而影響彼此, 造成集體思考的盲點).

其實, 除了家人血緣關係之外, 其他的圈圈的組成基礎並不強烈, 頂多就是有預期的利益和潛在的互惠期待的基礎。例如兩個大學畢業的同學, 他們會抱持著友好關係, 互相幫忙, 今天沒有做成生意, 長期總有機會互相幫助, 假設有一個非同學的第三方可以提供更好的報酬,  而同學間當前的利益不顯著, 則圈內圈外就沒有太大的影響; 假設一切都是開放規格和不設限, 何不提供給同學一個方便和優惠呢, 畢竟同學間未來總有機會互惠的。

作者要我們注意, 辨識關係和圈子是人類數萬年為求survival 養成的習慣, 但小心不要限於人情關係圈子而扭曲了事實。只有在圈子內的人生死與共 (例如戰場上同一班的弟兄, 不共生比共死, 或是商場上的利益共同體) 下, 其他的圈子是很薄弱的。

1/07/2014

思考的藝術 #86 ,#72 計較

#84 envy
作者提出envy 和 jealousy 的差別, 前者是針對同輩或能力相當的人, 對他的財富,健康,身材, 權力等具體外在可衡量的嫉妒; 後者則是對於第三者的行為的偏愛他人而產生忌妒。例如, 你看到比你年紀小的同事升官了, 你發現你的朋友身材比你好, 這些是envy; 至於你老板對小王比對你好, 或是小李在社團裡面受到大家的歡迎。
作者認為嫉妒是最浪費時間, 也最沒有生產力; 因為你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而已, 換個角度和想法, 根本不需要嫉妒別人。大家要把眼光放遠一點, 你看鄰居的車子比你大, 你看同梯的升遷比你快, 你看以前成績比你差的人前賺得比你多,... 你可以比較, 但是對你沒有幫助。因為你不會和Bill Gates比較, 你也不會嫉妒美國總統或是中國首富, 你相信差太多了!你只會和身旁的人比較, 你只希望自己不會是較差的loser, 但這個很沒意思, 你會忽略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72 social comparison bias
類似的這則, 作者提到他現在是暢銷書作家, 他要幫寫類似題材的新手拉抬聲勢嗎? 若是, 他可能會造就競爭者, 來搶走他的丰采, 也可能拉抬中突顯他現況的缺點。
就好比研究機構, 招聘新的研究員, 一般會比當家的略低一等級, 教授招聘新老師, 往往找比自己社會地位或名望低一點的, 企業找人, 用人主管會找才能略低一點的; 原因都在於希望鞏固自己的地位, 或是要能夠掌控全局。這叫Dunning Kruger Effect, A等級的人僱用B等級的, B僱用C,...最後公司內充滿Z等級的人員, 整個組織將變得完全沒有競爭力.
作者提出一個觀點, 如果你不雇用優秀的人才, 優秀的人才將會跑到競爭對手那邊, 你雇用比你差的人, 比你好的的人到競爭對手那邊後, 將會做出比你好的成績, 到頭來, 你不雇用好人才只是加速你的衰敗。
一個社會或國家也是如此, 如果大家都不希望逼自己優秀的人冒出頭, 或是不希望別人比自己更有財富或成功, 當有人表現傑出群體就會設法拉扯他的後腿的話, 整個社會或國家, 將會走向衰敗。


1/06/2014

思考的藝術 #94,#1 ,#95

#94 對技能的幻覺
作者引用快思慢想的觀念, 技能、賣力工作和運氣, 認為前兩者是必要條件, 而運氣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根據快思慢想的研究, 60%的成功企業俱有強勢領導人, 40%的企業俱有弱勢的領導人, 也就是說,領導人需要有一定的基礎, 但是最後他個人和企業的成功關聯性不大,這其中和他的班底, 他的競爭對手, 他的環境變化等等都有關係。也許有人分析中國3000年的帝國興衰歷史, 如同漢武帝這樣強勢的領導者,並不多見, 但是天下承平與興盛, 未必來自帝王的強勢領導, 反而無爲而治理, 還能創造強盛的經濟環境。
如國內幾個著名的企業,創辦人胼手胝足創辦企業, 成是因為他, 失敗也因為他, 這表示技能和努力, 需要跟得上時代的變化, 更重要的是運氣吧!
古代說,盡人事聽天命, 大該就是說這點吧!

#1  survivor bias
許多管理學的書, 研究成功企業的原因, 以及叫人們如何變成成功的領導者, 寫書的人歸納了許多成功者的特質, 然後整理不同成功者間的共同性,然後就說要這樣才能成功。這種歸納犯了因果錯亂的謬誤, 因為這些企業的成功, 也許和這些領導者的能力無關, 而且歸納的項目並不使用與所有人, 例如 Bill Gates, Steve Jobs, Jack Welch, Garner,每個人都不同, 怎麼可以從結果來湊答案?

#95  feature positive effect
我們習慣找出存在的項目, 來告訴別人應該怎麼做。例如,企業要怎麼經營才會成功, 領導人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成功帶領團隊?我們也會說一個新創公司要具備那些管理技能, 那些專利, 那些人才才能成功, 者些都是正面表列。但快思慢想叫我們要看另一面--不要作什麼? 那些陷阱或是那些不幸造成的原因要能夠預防?
就如同以前的醫學, 告訴你要補充鈣,B2, 維他命等等, 叫你去藥局拿含正向表列的補充品服用; 但是忽略了, 身體的平衡靠運動及預防, 要運動也要防止運動傷害, 要吃維他命卻不要吃高膽固醇與三高的產品。
看的到想的到的列得出來的都還好, 我們反而要多花時間注意,隱性看不出來或潛藏的風險因子。看不到的才是困難的, 有時候就靠運氣。

思考的藝術 #59,#90,#91 -規劃的謬誤

作者提到快思慢想的"planning fallacy". 許多人會謝謝to-do-list寫得非常的詳細和完整, 但是這樣的清單根本無法管理, 因為任何一個項目的延遲, 就會造成整個事件表都亂掉了! 很多時候, 我們會設定很積極的目標, 展現非常有企圖心, 並且壓低預算以爭取別人的贊成, 但是後來時間延後, 預算超支, 這叫做現實。

因為我們常常 focus on the project itself, 只想到我們可以怎麼做, 我們在那個階段要做什麼, 把我們可以掌握的東西,整理得很好. 但是, 我們卻忽略外面的因素, 那些可能衝擊我們的資源, 衝擊我們想法去修改,

#90 overthinking
打高爾夫球時,憑著練習的姿勢可以流暢的打球,如果想到要改變姿勢,或是接受名師指點要調整手肘或握把的角度,thinking 保證叫再高明的球員也會打不好。
原始社會裡,當有人半夜裡叫喊快跑的時候, 所有的鄰居的直覺反應就是跟著跑,不會有人先站起來分析一下,是老虎來了還是熊來了還是洪水來了。因為,不反應的結果可能沒命了。

#59 information bias
當作者要去邁阿密度假, 他想要找一個比較好的飯店,他怎麼找, 列出5個來比較, 然後分別去看網友們對這5個飯店的評價,有些說某間服務品質差, 有的東西舊,有的餐點差, 有的隔音不好,,,查了2小時,作者無法做決定。
我們每天可以接收到許多的投資資訊,每天多少營業員的早報消息,分析師的報告,各公司的年報與新聞,現在這麼多的消息有助於我們做好投資嗎?比起從前網路沒有那麼發達的年代,資訊多有幫助嗎?
資訊多未必有幫助,如何篩選資訊也是困難的!

思考的藝術 #83, #97- 聳動的理由


#83 salience effect
媒體喜歡把一個事件,, 用一個聳動的理由來歸納他發生的原因; 縱使這個原因只是數百十個原因之ㄧ, 甚至完全沒有相關; 但是媒體這種擴大效應, 的確達成吸引人目光的效果.
媒體喜歡捕風捉影, 例如作者提到的案例, 有個人駕車撞到樹幹死亡, 但因為記者透過警察搜索這輛車後座有包大麻, 記者就說"大麻害死駕駛"; 媒體對某大企業任命女的CEO, 就說只因為它是女性才能勝出, 忽略它的能力.

快思慢想的作者Daniel 說我們面對未來的預測時, 我們太過於擴大對聳動資訊的重視, 忽略了基本面的問題. 例如APPLE IPHONE5熱賣, 許多公司的股價上揚因為他們是蘋果概念股; 洪仲丘案件, 我們焦點在於不當的體罰制度, 而忽略其他造成悲劇的原因; 廣大興號漁船被菲律賓軍人欺侮事件, 我們焦點在外交處理的瑕疵, 而忽略事情的真相.

當我們認真看待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 事情絕非那麼單純, 理由也未必是媒體或被最大說出來的理由。作者說, 集中精神拆開看似昭然若揭/堂而皇之解釋的封套, 看看後面是什麼.

#97 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
當美國進軍伊拉克, 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2008金融風暴, 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似乎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唯一而且最關鍵的原因, 就像回答小學生的選擇題, 只要一個答案, 方便背誦記憶。

其實所有的事件如同一間商品上市的過程, 商品熱賣與否, 有許多變數, 必須控制某些變數, 然後驗證其他變數, 包含市場,通路, 客戶區隔等等. 如果我們輕易亂抓一個變數當作原因, 然後就歸責某個單位或某人, 那是非常危險的. 甚至利用give me one reason 來製造組織內耗

思考的藝術 #48,#54,#66 -傳染性偏見

#54 contagion bias (感染性)
如果有人告訴你, 這件衣服是希特勒穿過的, 有些人就不敢穿; 如果說這些酒杯是海珊用過的, 有些人就會嘔吐。如果說這是某某明星的服裝,或是棒球明星的球衣, 這個衣服的價值, 就變得不一樣,。其實, 這只是心理作用。

#48 association bias (關聯性)
K有兩次向客戶提案非常成功, 他這兩次都穿綠色圓點的拳擊手內褲, 因此他相信這種內褲帶給他幸運。他身體健康, 很少上醫院, 只有兩次都在天氣非常熱的時候, 他生病住院, 因此當他發現天氣變熱, 他就變得很神經質, 擔心會住院。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繩, ,有些人會把沒相關的東西,湊在一塊連想。

#66 affect heuristic 情緒的捷徑
許多人學過決策理論, 知道我們面對集中選擇時, 應該計算他們的發生機率和利弊得失, 然後求算期望值, 根據期望值來選擇.但為何我們不會這樣做? 1.因為我們想像不出來完整的利弊得失; 2.因為我們無法估算它們的發生機率, 3.我們的腦筋偏好簡單的反應, 而不適用緩慢的計算 (因為古代先人, 面對野獸的攻擊, 或是爭奪獵物, 稍微慢一步, 可能就什麼都沒了, 因此直覺反應更重要). 因此透過心理的捷徑(mental shortcuts)來做判斷叫做啟發(heuristics).

也因此, 當我們喜歡一個東西, 我們就會把它的風險降低, 一直想它的好處, 然後好處的效益就增加了; 反過來, 如果我們討厭一個事情, 我們就會放大它的風險, 降低他的好處, 然後傾向不要做。這延伸的現象是, 我們很容易被外在環境的變化, 改變我們的決策; 根據研究, 早晨的太陽光明亮, 經常當天的 股市比較容易漲.

思考的藝術 #82 害怕後悔

害怕後悔會使人變得失心瘋, 因此而做了一些蠢事。
有些年輕人大老遠從台灣到歐洲來玩, 原本沒有打算購買名牌皮包的, 但是團員們個個都花錢買了大包小包的, 沒有買個皮包回台灣, 似乎一定會後悔, 因此, 就跟著瞎拼下去。
有朋友一年難得去看一場畫展或聽音樂會, 看到門口的促銷攤位, 推銷畫家或音樂家的作品集, 限時限量打8折, 還說外頭買不到的, 朋友害怕真的買不到, 就爽快的買下去. 這個紀念品從此就埋藏在家中的某個角落.
朋友去年初去看房子, 這個房子還不錯, 朋友還在猶豫中, 突然來了另一組仲介帶著客人前來, 這幾個新來的人談得很興奮.似乎就要下手簽約了, 朋友先前看了好多間房子有幾件因為猶豫而買不到, 這天他強烈的感受到"不買可能會後悔'的壓力, 因此他匆忙的就決定下訂了.

作者提到Daniel Kahneman的快思慢想的一個經典案例,  每當飛機空難後, 媒體一定會報導三種人: 1. 幸運的人, 原本要搭乘,因故取消行程而躲過災難的人; 2.不幸運的人, 原本搭乘前面或後面的班機, 因故換撘乘這班飛機而罹難的人; 3.有名的人, 因為搭乘這班飛機而死亡. 但是媒體不會報導大多數的人, 他們一樣死了, 但是因為他們沒有更換班次. 他們似乎沒有第二種人那麼不幸運.

黃金的價格最近10年漲了4倍多, 而台幣兌美金的變化不大. 假設老王和小朱 10年前同樣有1000萬台幣, 老王10年前拿台幣換美金, 他有想要賣掉美金換黃金, 但他沒有採取行動; 10年過了, 他後悔沒買黃金, 少賺 4000萬; 小朱10年前手上有 1000萬價值的黃金, 當黃金漲5%時, 他根據某位大師的投資理論, 賺5%就要獲利了結, 等下波段再進場; 果然他轉了50萬, 但他眼睜睜看著金價不斷飆高。請問誰比較後悔?

小心, last chance 會讓我們迷失, 加上害怕後悔讓我們採取錯誤的行動.

1/05/2014

數位行銷-社群商務的發展

本期數位時代的封面探討數位商務的發展,提到幾個創新的模式,第一,淘寶網推出優站頻道作為社群網站來導購;台灣樂天和雅虎分別有500,300萬line官方粉絲,透過和粉絲的溝通。樂天並且推出店家在FB開店的工具。第二,社群網站FB,TWITTER等設法創造從虛擬導流到達實體通路,創造新的營收。第三,微信,LINE,微淘(淘寶網的粉絲團工具)等開發在平台上電子商務的功能。

此外,熱門部落格的推薦影響力很大,研究120個部落格寫手,11月各挑選1篇文章來分析,他們的不重複瀏覽人數達41萬人,估算他們勸消費金額達 890萬。推薦主要服飾,彩妝,居家和3C。21~30歲年輕人最吃這套。Google的廣告點擊率千分之1,而這些部落格的文章點擊達百分之1. 真的不容小覷。

數位科技-iBeacon的行銷應用

本期的數位時代介紹Apple支援的室內定位技術iBeacon,目前美國的梅西百貨和職棒大聯盟都採用這個技術,提供個人化行銷的試驗。英國電子雜誌Exact Editions就在酒吧內推廣ByPlace的室內定位服務。根據消費者進入酒吧時,就可以在iPad上看到免費的雜誌。

關於這個技術的應用,台灣的廠商包含尋覓科技(內文介紹),怡業股份有限公司Comart(內頁廣告)。技術和應用細節待深入了解。

1/04/2014

思考的藝術 #55 &#61-平均值的弔詭

當有人告訴你,投資這檔基金平均報酬率 26%, 你會投資嗎?
大安區新成屋的平均房價每坪120萬,這間開價每坪115萬,你認為撿到便宜嗎?
這所明星高中的國立大學升學率為90%,每年平均有10%學生進入醫學系,他很棒嗎?
以上是常見的問題,但若這些問題:
本片作者問:
這條河流平均深度 50公分,大約到大腿深,你敢徒步過河嗎?
這個地區夏天的平均紫外線強度是等級安全,你需要防曬?
作者提出另一個平均值的弔詭:
如果某個城市任選50人的平均財富為美金 5.4萬元,現在加入Bill Gates後,平均財富就變成美金11.5億元,平均值差異很大?

簡單說, 平均成長率, 股價指數,平均房價, 平均溫度等等,都不能反應全貌,我們必須考慮分布情況與變異數,如果分布不是常態,或是母體內有異常低和異常高的樣本,都一定要拉開。另一種觀點,不要相信平均值,把每件事情都個別來看。

另一篇#61提到小數法則,許多數量少的母體,他們的平均值就會有很大的變動。例如作者提到某零售商有1000個門市,CEO發現有些郊區的門市的失竊比率特別高,CEO決定在所有郊區安裝防盜監控設備。

這讓我想到,我的前公司有100個門市,每個月統計單店每個員工的平均業績時,除了熱門大門市外,業績最好的與掛蛋的都是小型門市, 因為小門市人數少,只要有幾個大單,平均值就很高, 不像大門市分母大,相對變動性低。

另一個常見的謬誤是,新創公司的員工優秀有創意,他們的平均IQ較高。因為我們容易看到新創公司的員工在雜誌上被介紹,也發現他們來洽談時很有想法。但美國有個研究發現,其實大公司員工和小公司員工的平均IQ沒有差距,只是小公司人數少,只要有幾個優秀的就容易凸顯。

思考的藝術 #25-集體思考的迷思

本期的今周刊(889)58頁提到台灣的全募兵制度可能會落漆,爛攤子不知道如何收。文章中提到2004年總統選舉時,兩黨為了選舉都喊出一個不健全的概念,然後成為政策, 2008年嗎總統當選後為了實現選舉支票,就要求國防部執行。
從一開始許多學者就不認為可行, 從監察院的報告看出2009年歷任國防部長都認為台灣的少子化與財源都不可行;連擬國防政策白皮書的前立委在2004年就認為不可行。但為何2008年的國防部長會宣布隔年就可啓動募兵制,並預期2013年完成?到2011年選戰前,立法院宣讀通過新的兵役法,國防部也宣布2015年全募兵制上路。到了2013年底,所有的立委與相關官員都知道2015年還是無法實施全募兵制,但是為何這麼10年來,決策官員們都沒人敢說實話?
這就是集體思考的問題,在集體中,沒有人願意當破壞群體和諧的人, 沒有人願意被排擠或是看做孬/沒膽的人,所以附和或想老大會扛下所有責任,就跟著呼攏過去。對於決策者,他看的是討好輿論界, 輿論界要的就是一個不一定正確的結果,決策者只好順應輿論,先過當下再說,等這船到橋頭自然直。
如何破除集體思考的迷思?就是要在組織內埋下一些異議分子,而且要尊重他們的存在,唯有如此才不會集體都是一言堂,在假和諧氣氛中,埋下錯的決策因子。這真的不容易,也要考驗主其事者的雅量和睿智。


思考的藝術#44-不作為的偏差

作者本篇的結語-有作為往往較容易被看到, 但是不做為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如果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將會成為問題的一部分。

你看下列這些對比,不作為VS作為,但是我們往往會注意到後者,並且要求公權力介入去懲罰作為的人,卻不會或無法督促不作為的人。
-某企業排放重金屬廢水,主管沒有投資污染設施 VS 員工用暗管排放廢水
-某企業在食物內添加有毒物質,主管機關疏忽督查舉報 VS 工廠員工刻意添加毒物
-某種疾病有新的藥品在美國上市,台灣不要開放讓少數人抱怨 VS 開放後有人產生副作用
-當公司績效不好時,cost down不要推出新產品 VS推出新產品後沒有成功
-富豪逃漏稅的方式,說自己忘記申報了 VS 找會計師刻意規避
-你去爬山,看到有人摔入山谷性命垂危,你不打119求救 VS 你去救他卻不小心讓他摔死

在這個時代,冷漠感造成許多人寧可不做為,因為不做為有當下的利益,而把風險留給未來。不作為對整個社會並不好, 但是作為後的個人須承擔風險,輿論并不支持作為人, 反而會打擊作為人,這是無力的吊詭。



思考的藝術#8-認可的偏差

上周某成功internet跨國企業來我們公司演講, 就提到他們公司信任員工,憑著一張識別證可以全球任何分公司為家, 員工彼此不認識也會互相包容;他們公司鼓勵員工創意,每個新想法就有10個人內的團隊去嘗試,獎勵創新的過程中,包容不同的想法也不懲罰失敗;對於表現不佳的員工,透過輪調到其它團隊或地點, 激發他們突破--這種文化造就了他們現在的成績。某位同仁就提出, 我們應該調整我們管理制度與考覈制度,我們才有機會能夠跟的上跨國的internet 公司。
這篇文章提到的論點, 告訴我們小心錯誤的鏈接。這位演講者提到的項目,可能不是他們公司成功的主要原因,也許他刻意隱藏或是不知道真正的成功因素, 另一方面這些被提出來的現象或做法,也許有助於該公司的成功, 也可能完全無關,但是我們局外人卻往往先入為主或從聽到的吉光片羽中想要擴大我們的‘認可’。
作者建議我們試著寫下來,用敘述的方式列出我們看到的現象,列下正面的因素, 也列下負面的因素, 比較這些因素的重要性與影響程度,進而清除似是而非的觀念,化解理所當然的謬誤。



1/03/2014

數位廣告-Facebook的廣告形式

在Facebook上我們可以注意到有愈來愈多的廣告,我們可以從台灣的代理商CaCafly的綢站中看到他們的介紹。
其實,我們只要用PC連上FB,在首頁上就可看到premium廣告,側邊也有許多廣告,有些廣告會用釣魚的詞彙去吸引人點擊,有些會讓用戶分不清是廣告或貼文。
若用手機app連上FB,它的廣告是夾雜在貼文中,使用者不小心會點擊到或以為是貼文而一定會瀏覽到。
廣告主可花錢購買remarketing請FB針對類似的族群投放廣告,或是購買custom audience 受眾根據自訂的條件去投廣告。
除了廣告,FB最受歡迎的粉絲團,是另一種形式的獲利行為。企業或個人可以建立粉絲頁,然後吸引有興趣的綢友來按贊及看內容。粉絲頁本身不用錢但是要增加粉絲數或更多人來看就要買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