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2014

帝國之殤(4)滿清滅亡與孫中山

慢慢翻看這本小說式清末金融大戲,真的令我對滿清歷史有不同的看法。也許這只是小說並非史實,許多事件的演變,佐證了清朝的滅亡,也提供我們在教科書外其他改變歷史的因素。

在這段30多年的歷史,冒出頭的商人真要有勇氣也要敢耍狠和攻心計。另外,要能屈能伸,就不能太貪,適可而止。例如盛宣懷跟在李鴻章下,他規劃招商局的起草,但他希望卻不急求當總辦,先由朱其昂先主導,接著給唐廷樞徐潤去做大,最後他才接管豐厚的成果。胡雪岩很聰明也利用左宗棠的軍費挪用而造就財富,他最後敗在貪婪,被對手設局坑殺。相對的唐廷樞和洋人和,也配合官府,也配合盛宣懐,寬大和諧故成大,死時十三國使節都為他降半旗致哀。袁世凱是另一個冒出頭者,他抓住許多機會,善用矛盾才能取得大位。慈禧太后是清廷時代內最賢能的商人,他主導的改革使清朝免於覆亡,只是他太害怕漢人坐大沒有重用漢人,否則他的商業頭腦加上正向開放改革方式是有機會改變清朝的。

清末30年,全球列強覬覦中國的肥肉,千方百計來劫掠,清朝的昏庸竟然可以撐得過去,而且東北被俄國佔領又被日本佔領,北京被入侵兩次,海關都變洋人當頭,清朝沒有滅絕,洋人也沒扶持其他政府,真是中國之幸。也許中國真的太大,沒有任一個列強吃得下,也許俄國沙皇太爛了,日本剛在起步又面臨通膨,法國拿破崙起起落落,沒力氣吃掉東南部。另外,各國都來勒索,當中曰戰爭後,各國又來搶放款的抵押,八國聯軍乾脆一起來勒索,但就在恐怖平𧗽下沒有瓜分各省。

30年歷史看到許多政治明星或是商場老手起起落落,回頭看我們這一代在台灣的年輕人, 我們的政局中,欠缺這種俱有野心的政治家或貪商,唯有像袁世凱或盛宣懷那樣的偏執狂,才可以顛覆僵化的局面。

孫中山先生,也是很偏執,他在革命中的角色,就是籌集資金,發行革命債券,然後尋求國際政府的支持。他被伊藤博文耍了, 伊藤沒有協助他在廣州起義,日本政府還和滿清合作要逮捕他;他和康有為梁啟超保皇黨,爭地盤爭去檀香山,華僑們支持中國改革, 並沒有一味的支持孫中山1的革命。孫中山募集了革命債券,卻一直沒成功,許多出資者還追著孫中山當他是騙子呢!

看了這本書,我們發現, 台灣的歷史課本說孫中山歷經12次起義才成功,似乎愈挫愈勇而成功的。但是,武昌起義的成功, 並不是孫文的貢獻,而是兩湖總督府空虛;武昌起義到後來的滿清政府下台,是因為國庫真的沒錢了, 交給各地政府招募新軍,新軍不受朝廷控制。武昌起義的其它背景是,全國中產階級都在瘋股票,在橡膠泡沫後,民眾想要拿回本錢,而清政府忽略了民眾要錢的那股勢力。

接下來,應該讀讀孫中山的故事,看他到底怎麼坐上大總統寶座的?為何又一下子被扯下來?也要看看滿清政府欠八國聯軍的4萬萬兩銀子如何收尾? 滿清滅亡時,美國軍艦,日本軍艦都在長江口虎視眈眈,為何後來他們都沒有動作?

難得看到這本精彩的小說,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