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15

互聯網+盧希鵬演講

為何ET的食指特別長?因為滑手機。

為什麼猴子不用戴眼鏡?因為要注意周邊視野,𣎴必focus。聯考造成單一答案,但現實社會須因環境變化而有不同答案。老闆看報表,但報表出現已太晚了。老闆看媒體,卻不是消費者要的。

新時代,人們重體驗>品貭。客戶認同的價值,比自己認為的價值更重要。康尼曼的anchor理論,很多人的比較是有錨點,舉例拉拉山的水蜜桃,第一家先給錨點,三家都是同老闆,錨點是不做交易的。

網友很多是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爽的人。

第4次元的解決方法,方便>滿意>體驗>品質。習慣性忠誠>喜好性忠誠。

電子商務的新思維:
1:連結(人和物,人和人,物和物的連結),個人化時代,不相信廣告和公關。品牌已被包裝,陌生人的社群,反而帶來更多的訊息。網路現象,相信陌生人比親人更甚。第一代電商(PC上)重購物效率,第二代(手機上)探索個人化樂趣,第三代(所有東西都上網)重智慧生活。未來,互聯網+協同合作,social capital. 強連結有信任,深度,弱連結生活圈才會廣,機會大。網路上發生較多弱連結,很多偽裝身分,虛假年齡,甚至假冒資料。職場上,弱連結對你的協助比強連結更大。
2:被利用,第一代古典經濟利己/生產成本,第二代數位經濟是媒合/交易成本,第三代共享經濟是利他的/共有的成本。許多人的貢獻動機,不是為了錢而是爽。以前人脈是自己的,現在則都共享出來了。ex,星巴克提供免費WiFi,被利用。
3:工具化:互聯網+X表示改變了原本X產業的功能變成解決消費者需求的工具。
O2O跨界創新趨勢
4:(時間是有限的,如何縮短消費者搜索和使用時間)毫不費力:使人延長使用時間,搶奪零碎時間,綁住未來的時間再回來。很多人,懶得動,只要快速解決問題,就願犧牲體驗及品質。
5:(線上交易,線下體驗,不用局限在商家或電商網頁,而是O2O)去中心化,hyperlink 會散落到其他地方去。神迷,上網搜尋而走到很多不預期的地方。未來逛街只要Scan即可購物,事後宅配,增加衝動性購買。
6:(社群分享的經濟)意外發現。FB的好友的行為,會影響你的需求。看到FB胖朋友,會影響自己變胖。去walmart前,分析的需求是買牙刷,但到walmart後,創造的需求是現場意外發現的。創新的經濟,是不必分析需求而是創造新需求。因為分析只看既有的。
7:智能化,物聯網後所有事物聯網,不必再開手機才購物,而是物會主動通知購物或補充。日本網路馬桶,是賣孝心,讓孩子滿足對老父母的愧疚感。
8:新平台,移動支付只是資訊,對買方付款方式上,就充值帳號,就產生餘額投資,團購的價值。對賣方,則累積消費者行為,可幫企業進行導購。未來的世界貨幣將取代現在的弊別。強勢貨幣取代弱勢貨幣。錢多的人,表示累積未來的價值。
9:個人化:多元化通路,產品佔有率(與競品在人群中之佔比),後來看每個人的產品重複率以及使用的產品數。以前是企業去打獵,攻產品佔有率,後來畜牧,是養個人使他重複使用,未來是農業,讓個人消費者自己可以創造價值。

品牌脈絡(不只產品本身,還包括產品周邊的所有元素。)
智慧城市的商機,在於背後的系統與大數據運算。


7/29/2015

物聯網-2015科技論壇

7/28 在台北有一場2015科技論壇「決戰物聯網」行政院院長、中華電信董事長蔡力行、施振榮、聯發科總經理謝清江、中華電信總經理石木標、台灣微軟總經理邵光華等都出席。許多演講內容還是很空泛我把比較落地的重點摘要如下:

*謝清江物聯網目前面臨3大挑戰。欠缺共同標準或裝置具備多重標準能力;軟硬體廠商未合作發展新型態安全機制;未出現成功的商業模式,含生態圈與異業結合的方式。

*毛治國:  2020年全球物聯網商機將達新台幣95兆,政府編列逾50億元的預算,帶動民間投資物聯網,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等。

*施振榮台灣廠商在物聯網的「物」很有機會。蔡清彥(工研院)認為台灣出現系統整合廠商的機會不太大,最強的還是硬體製造。

*蔡力行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轉化為可賺錢的商業模式。目前在智慧家庭、醫療、製造業等方面已有進展未來看好智慧家庭、車聯網、健康照護及智慧城市等。物聯網的發展在廣度及深度都需要建立,深度的方面就像是垂直的產業專業領域,廣度的話則是跨產業。進入雲端及大數據時代,軟體及應用面需再強化,要以軟體為主,並非以硬體為核心。

*石木標,電信業者提供通路、寬頻網路、雲端平台、服務整合及計費系統等要注意5G關鍵技術,電信業者將扮演讓物聯網實現(enabler)的關鍵角色。從行動通訊網路基礎出發,未來將推廣出更多的應用,將推出通路、寬頻網路、雲端、服務整合等服務,以智慧城市、智慧家庭帶動產業創新。現實上電信業遇到CATVAPPLEGOOGLE等智慧連網服務的挑戰。

*邵光華物聯網商業模式眾多,幾乎所有服務都有人做,台灣看不出整個產業鏈的價值。產業要整合這四種領域-周邊、服務、應用、平台的角色。

*劉乃文(中興保全)「中保無限+」,讓保全商業模式產生改變,進入智慧家庭市場。用大數據預測設備維修需求,主動服務。

*林崇銘(福特汽車看好車聯網,串聯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慧能源,為每個家庭節省耗能六成。

總和他們的說法,  (1) 未來20台灣在物聯網產業價值鏈上還是硬體製造的角色雖然微利但可以創造規模經濟的角色。(2)台灣無法主導全球的產業標準, (3)台灣有些廠商有機會在安全性機制上開發出新產品。(4) 台灣的產業生態圈規模太小不夠養活生態圈內的stakeholders; 倒是台灣可以當做一個研發test bed, 測試與驗證商業模式卻無法賺大錢。(5)電信業者可以在台灣持續賺錢因為基礎網路雲端平台及計費系統等都需要電信業者。 

 

就產業別機會, (1)智慧家庭,應該是消費者最願意消費購買服務的地方但是不要把方向放在IP camera, 影像監控最近發生帳號密碼被駭客取用家中影像被看光光資料安全性問題很大省能源家中娛樂才有額外收費的機會, (2) 車聯網除企業車隊管理外民眾要不要在車上架設網路主要看成本效益。台灣民眾開車通勤時間短是否有市場,值得關注。(3)智慧醫療與遠距照護看來在未來幾年的成長機會最大只是這個領域還是醫療機購主導的,他的生態圈很封閉。唯一在健康促進面可以脫離醫療機購包含穿戴裝置或運動飲食但是這部分,已經被炒作的很廉價幾乎看不到獲利模式。(4)工業4.0 包含機器人環境監控自動化生產庫存物流管理這部分商機很大但是B2B的生意,最大的挑戰在於系統整合那是另一個專業領域。(5)智慧城市,這是政府埋單的商業模式(B2G), 難度也在系統整合以及較難找到sustainable獲利模式。

7/28/2015

MWC世界移動大會(13)啓示和心得

從上海MWC回來已經10天了,重新看過mobile world live 整理的資料,回想及前瞻,期待從中有些啓示和下一步規劃。

根據官方資料,本次會議3500人參加,350展覽商,4萬看展民眾。GSMA會議
重點是數字商務,LTE及5G技術,物聯網,移動身分等。合作夥伴會議,數字健康,遊戲,創新,移動支付,大數據等。大業者的攤位展覽外,GSMA主題是創新城市。

這次會議的重點若用100字説,
物聯網需要標準及跨產業整合。跨產業的議題在資訊安全和產業價值。中國最有機會的產業,車聯網,健康網,家庭網和移動支付。新技術上則在LPWA,5G和大數據。

若列舉3點對台灣產業的建議。
一、車聯和家聯網,技術進入門檻低,且台灣本地市場小,中國市場-台灣相對中國廠商沒有優勢,而且硬體已經殺到低價,台灣廠商應不必花太多心力。
二、健康網有些細緻化的機會點。中國市場很大,且現在的產品很淺層,只有建場館,賣手環和app,整體系統和服務包裝都不夠深入。這是值得再深入研究和涉入的。
三、大數據分析及資訊安全的技術,在運算邏輯,細緻流程調整,是台灣廠商的機會。

對電信業者的啓示:
一、電信業者在物聯網上扮演重要的營運認證收費服務等角色。尤其在最後一里,LPWA是電信業者值得評估的技術投入。中國聯通及移動都在試行。
二、電信業者不可能全部自己來,一定要與產業界合作。以健康網為例,包括醫療專業機構,平台,設備,通路,都必須完整建立價值鍵。中國電信業都跨業在試。
三、穿戴裝置只是個工具,不會是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專業服務才是主要收入來源,中國電信業者在健康及汽車產業只能擔任配角。
四、中國三大電信業都訴求客戶數據可以賣銭(monetize),個人卻不認同。除了做廣告或簡訊推播,大數據的價值並未達到可視值得投資。可能還要一段時間之後吧!

MWC世界移動大會(12)MWL網路專題報導

關於MWC 上海的活動, mobile world live 做了精彩的錄影回顧可以參考下列網站:
MWC 上海2015所有keynotes 的回顧


day 1 highlights

day 2 highlights

show floor tour

Mobile World Congress News


7/27/2015

螞蟻金服-支付寶

根據上週在中國的MWC大會,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積極拓展業務,投下60億人民幣做一個”口碑“ 服務,類似大眾點評網的餐飲介紹。並在新的支付寶錢包9.0上支援口碑與社交。

目前中國的线下13万家店铺可刷支付宝,线下商家從2013年开始,两年多时间中,支付宝逐步取代现金,成为用户和商家在线下交易时的主流付款方式,用户只要打开支付宝扫一扫,2秒即可完成付款,不必再准备现金和零钱。全国有75个商超品牌的近4万家门店接入了支付宝支付,包括家乐福、沃尔玛、物美、世纪联华、欧尚、华润万家、卜蜂莲花、宜家、全家、好德、喜士多、屈臣氏、罗森等。全国有6.5万家餐厅支持支付宝付款,包括海底捞、必胜客、肯德基、望湘园等。哈根达斯、85°C等甜品饮料品牌里,支持支付宝付款的门店规模也高达2.1万家。除此之外,用户在周黑鸭、来伊份、良品铺子、座上客等1.2万家零食铺中,也可以用支付宝付款。
滴滴、快的、优步、神州专车、易到用车等叫车App已经接入了支付宝支持。而强生、大众、海博这样的出租车公司也陆续将支付宝引入旗下的出租车。在全国,超过90万辆出租车、专车可以用支付宝支付车费。在上海、广州、深圳的地铁里,用户可以用支付宝给购买、充值交通卡。在医疗领域,已经有200家医院加入了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

支付寶目前正在研究人臉辨識,來取代輸入帳號密碼的方式。人臉辨識必須跟警察機構合作,考慮人會變胖變黑,人臉辨識還有些大數據資料需要處理。螞蟻金服認為,人臉辨識,是比指紋辨識更方便放到網路上使用。指紋只能在手機上使用,無法在PC或行動網上使用。人臉辨識可用不同角度,隨機的3D識別,來增加網頁上的辨識更穩健,當然有些數據分析與影像辨識的技術細節待定義。

Mobile Connect

上週上海MWC,GSMA特別有個攤位在推廣mobile-connect 服務,乍聽這個服務,真的不知所云,卻聽到大陸銀聯卡也有提供類似的服務。然後,也聽到GSMA的主管出來說明他們這個服務,已經推廣到許多國家。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下列兩個網站:

GSMA對這項服務對介紹:
http://www.gsma.com/personaldata/mobile-connect

這項服務的官方網站與FAQ:
http://mobileconnect.io

我大概說明一下他的運作原理:
(C)消費者
(D)開發商(電子商務平台,信用卡發卡機構MASTERCARD,VISA,銀聯卡)
(M)行動電信公司
(MC)mobile connect server

開發商(例如PCHOME)在PORTAL (PC或手機網頁界面,)上出現一個LOGO, 消費者在消費時,點選這個LOGO,就可以做身分認證,不需要再輸入PCHOME的帳號密碼。

PCHOME平台,會把消費者的手機號碼,傳送到行動電話公司的 MC 伺服器,行動電話公司MC會送一個POP notification 到用戶手機上,請求用戶確認。用戶若按下OK,就回傳給MC。MC就會確認客戶。MC回頭通知PCHOME這位消費者身份確認。PChome就打開網頁。

PCHOME也可以要求較高等級的確認,譬如增加PIN或簡單QA,也是透過MC傳送指令到消費者手機,請求輸入確認。消費者透過MC回傳確認,讓消費者可以打開PChome網頁。

消費者在使用這個服務前,必須先到行動電話公司的網站上,輸入身份資料,加入MC的服務。

PChome 平台要使用這個服務,必須在平台上先埋入MC的SDK,讓這個連結可以與MC伺服器相接。

行動電話公司要是用這服務,可以假設INHOUSE的MC伺服器。 也可以採用租用的方式,租用thirdparty 的MC伺服器,將申請的消費者資料存放在MC伺服中。

這個服務原理很簡單,但發揮的效果很大。

這個服務的競爭者,包括facebook ID, apple ID,支付寶的ID, 這些競爭者的客戶基礎也很大,他們本身也可以提供身份認證。mobile connect 則是協助行動電話業者,有一種武器可以跟這些OTT業者競爭。

7/22/2015

互聯網+小米案例版(1)

序 “互聯網+”並不神秘,就是提高效率 / 1
前言 “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傳統企業明確
    自身進化道路刻不容緩/7
序篇 創業方法論之變
做什麼:尋找“互聯網+”的下一個台風口 / 003
怎麼做:走不一樣的路才能大成 / 011
找誰做:要質量不要數量 / 020
找夠錢:風投是錢袋子,也是最佳智囊 / 034
明初心:“真愛”式創業,契合時代趨勢 / 042
上篇 感知正在生成的未來
“互聯網+”第一特徵:用戶主權 / 054
“互聯網+”第二特徵:虛實結合 / 064
“互聯網+”第三特徵:去中心化 / 081
“互聯網+”本質特徵:萬物互聯 / 089
中篇 做適者生存的“達爾文雀”
“互聯網+”價值觀 / 107
互聯網思維不是產品思維,是用戶思維 / 109
對用戶主權要做到“四個誠意” / 115
“互聯網+”讓企業真正聽到用戶心聲 / 123
用百分之百的誠意做產品 / 132
“互聯網+”時代要對渠道和推廣做減法 / 139
“互聯網+”時代要推行“非標化”服務 / 164
“互聯網+”流程 / 181
“互聯網+”時代組織也要變 / 182
去KPI/190
“互聯網+”資源/199
人是核心問題:招聘粉絲來服務粉絲 / 199
依據價值觀決定人財物的投放重點 / 201
通過“互聯網+”塑造服務商的用戶思維 / 203
下篇 進化的未來:兩種路線並行
路線一:以“互聯網+”實現跨界,大舉建設生態系 / 220
生態系產品互聯互通 / 222
生態系投資:儘量不漏掉明天的閃光點 / 225
生態系的內外部利益關係 / 229
建設生態系帶來多重優勢 / 237
路線二:借助“互聯網+”,做全球化小而美企業 / 243
結語 商業進化的美好與殘酷 / 251
客戶認可 / 259

互聯網+馬化騰版

今天復旦天下兩岸論壇花了很大篇幅討論互聯網+,我們不可不知。我上周在上海書店買了這本書,先翻閱一下,第三章特別推薦"里夫金的物聯網革命一書,並引用零邊際成本社會的一些觀點。本書提到一些趨勢,描述另一個美好的互聯網未來。

前言「互聯網+」:連接普惠經濟 馬化騰

序章  跨界•融合•連接一切 張曉峰  &「互聯網+」的密碼 於揚  

第一篇 「互聯網+」為什麼會成為國家戰略? 
第一章 「互聯網+」納入國家行動計划 
什麼是「互聯網+」? 怎麼理解「+」?為什麼「+」? 「互聯網+」與國家影響力 
「互聯網+」:融合共識,協同行動 

第二章 「互聯網+」時代的六大特征
跨界融合 創新驅動 重塑結構 尊重人性 開放生態 連接一切 

第三章 順勢而為,勢是什麼? 
信息與網絡技術之勢 
社會再結構化之勢 
范式轉移之勢 
智能化、智慧化之勢 
中國轉型之勢 

第二篇 「互聯網+」與連接一切
第四章 「互聯網+」:互聯網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 
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 090
運用移動互聯網推進智慧民生發展 098

第五章 帝企鵝:用「互聯網+」連接未來 106
新常態新引擎 107
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本質 118
連接器是騰訊最根本的特質 125
騰訊連接未來的新思維 131
「互聯網+」是最大的社會責任 133
路線圖:通向「互聯網+」的大未來 137

第六章 眾創空間: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 149
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 149
有開放,有生態;有連接,有未來 153
眾創空間的優勢 160
連接創新創業者與行業,服務「互聯網+」 164

第七章 微信,創造移動互聯網的新生態 168
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品牌 168
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 174
開放平台:微信因你而美 178
微信,連接一切 181

第八章 泛娛樂:「互聯網+文創產業」新生態推進器 186
「互聯網+」文化創意:攸關國家文化安全 187
騰訊的泛娛樂戰略 189
溢出的不僅是商業價值 193
讓想象力自由表達的泛娛樂新生態 197
構建版權新生態 201
泛娛樂時代的未來趨勢 203

第九章 社交•社群•連接•引爆 205
細分領域的「一九法則」 205
社交引爆四大定律 210
智豬博弈與時間貨幣 212
連接點與接觸點 214
社群運營四項基本原則 221

第十章 連接數字鴻溝 231
古村落的社會公益試驗 232
從眾籌一場歌會到建設一座博物館 235
在爭議和不理解中前行 237
連接數字鴻溝:一家互聯網企業的公益創新 241

第三篇  「互聯網+」在行動 247
第十一章 「互聯網+」行動計划導引 248
「互聯網+」行動綱領 249
基礎平台支撐工程 254
重點行業融合創新工程 259
優化生態系統,發育新業態 263
連接器企業與 連接型企業 269

第十二章 「互聯網+」與工業 275
第三次工業革命 276
工業互聯網 278
工業4.0 280
「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 284
「互聯網+」供應鏈 288
「互聯網+」個性化定制 293
「互聯網+」制造業樣本 297

第十三章 「互聯網+」與金融 301
我們理解的 「互聯網+」 301
理解「互聯網+金融」的切入點 305
互聯網金融及其意義是什麼? 311
從趨勢看轉型與創新 316
不算結語的結語:「互聯網+」與中國夢 323

第十四章 「互聯網+」與能源 325
能源電力行業處於劇變前夕 326
能源互聯網應運而生 330
有中國特色的能源互聯網 334
能源互聯網商業模式 339
能源互聯網與互聯網思維 341
展望未來 348

第十五章 「互聯網+」與教育、健康 350
「互聯網+」與健康:產業重構已經開始 351
「互聯網+」與教育:知識學習生活化 364

第十六章 「互聯網+」與智慧生活 372
讓自己連連看 373
智慧生活自由定制 377
智慧智能無處不在 379
智慧生活與產業:以智能家居為例 384

第十七章 「互聯網+X」 396
「互聯網+」與智慧農業 397
「互聯網+」與智慧商業 402
「互聯網+」與能源新貴 404
「互聯網+」與媒體再造 407
「互聯網+」與社會公益 411
「互聯網+」一切皆可能 415

第十八章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 417
風口時代的「豬」 417
「互聯網+」的風口 426
身處風口的他們 429
「互聯網+」的未來 432

結語 創造屬於你自己的「互聯網+」時代
后記「互聯網+」是一種能力

互聯網+復旦天下兩岸趨勢論壇

復旦大學管院陸雄文引言
孔愛國敎授演講-互聯網+推動下的企業轉型
背景,08年政府注資改革卻不持久。12年李克強希望借助民間企業精神,講互聯網+,改革國企尤其金融&通信。
技術變化>方便交易>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影響實業&金融。
網路不只傳遞信息,而是要鏈結智慧。智慧不只來自白領階級,而是有意義工作或想法的陌生人都開放。開放思惟或好奇,拋下成見。
智識分子自以為是,先築起牆,就先過濾訊息,而失去全貌,而很難看清未來。
互聯網+是用互聯網幫傳統產業增加智慧。不單單是相加,故名詞是互聯網+或+互聯網都不打緊。
新技術的衝擊很大,如Nokia,黑莓的衰退,非常的快。
互聯網上的成功,不是連網就好,須有好的產品品質,好服務,特殊性,大規模。人性的問題不能在互聯上反應,例螞蟻金服自認為可用大數據去認識所有人,但馬云不了解人性,不能一概而給貸款,而要有人或供應商去了解人的需求。
觸網,背後數據發掘及資訊精準觸及。
互聯網的環境很重要,京東商城賠錢因為物流太貴。淘寶是賺錢,因為它只做交易及金流,不做物流。大陸環境政令變化大,有時減稅優惠,但短期內又改回,造成企業虧損套牢。擴張須循序漸進。光棍莭是炒作的,破壞經濟的,物流無法支持。
出來混都是要還的。
金融支持:(1)寬容失敗,給創新者錢去試。(2)多樣化不同金融工具。
大陸金融不發達,政府去投也失敗,才造成野草蔓生。支付寶是以結算起,再因p2p借款,再做眾籌。因為主管不懂互聯網,無法可管。p2p的借貸太亂,造成股災。大陸監控不住互聯網產生的金融。建議台灣人別讓互聯網做金融,因為規模不夠且末必須要。台灣可做金融互聯網。



物聯網革命(9)讀書會心得

今晚由我導讀,我根據筆記分享。當然獲得許多不同觀點的迴響。今天來了20人,是熱門的議題,吸引大家的注意。

首先,我建議大家先放下成見,靜下心來看看別人說什麼。就像坐在屋子裡面,要評斷戶外的景色美不美,單靠門窗的縫隙是不夠的,打開窗戶放開心胸是第一步,走出戶外更好。

有人的認為這樣的書,提出我們沒想過的觀點,刺激我們的思考。
有人稱讚這位作者是商學背景,卻可以兜出這麼多故事,跨出自己的熟悉或專業領域,而可以推論彙整出整合知識,這種能力,許多台灣人是欠缺的。
我稱讚這位外國人,可以站在全球角度,思考全球性氣候,社群,大趨勢,這種世界人的觀點,對台灣人(島民)而言,相對欠缺。
許多人認為網路化,會讓人們失去面對面的互動,變得更加孤立。他們不認為人們要這樣的生活。我提醒他,現在的年輕人,面對手機LINE都比跟真人講話自在,我們不得不重視人際互動關係,已經在改變。

大家對這本書的觀點存在許多疑問:
有人批判作者沒有考慮到人性。人性會有階級化,人會比較,即使到了富有,還是會比比看如何比對方更富有。
有人覺得作者沒有想到政治問題,到協同共享社會,請問國家的角色是什麼?如何選出國家領導人?有競爭就有差別,就有利益。
提到協同共享,就會想到政治利益的分配,尤其跨國的或跨社群的利益分配,都是最大的阻力。這比起氣候變遷,人禍比天災可怕。
有關 maker(創客)是大多數人的行為,還是一小撮人的行為?
第三次工業革命,會需要更多的人工?如果想我說的,工廠不需要員工,人們都各自生產分享,那多餘的人力去做什麼了?會像我說的,大家都學西方人一樣,整天去日光浴,整天悠閒生活?
談到人人都是醫生,請問還需要醫生的專業嗎?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聰明,可以自己判斷?還是人人都是醫生,表示,醫生不需要負責醫療糾紛。
談到學校教育轉成慕課,代表只有少數唱作俱佳的老師得以存活,其他老師就到幕後幫忙囉?慕課是否可以取代面對面或是互動,值得思考。學生有體驗的需要。
談到未來的社會,真的可以人人自己生產?生產的材料也需要成本,不會是0邊際成本的。就如同做麵包,人還是要買麵粉的,這成本不會是0的。

我試著用我讀書看到的,分享給大家,但我也表明,我不需要為作者捍衛或辯論。這只是一本書,總有些觀點,值得我們刺激思考。他的邏輯不清楚,也許他也沒想到,也許很多變數還在未定之天。

很充實的夜晚,接下來,我需要讀讀互聯網+的書囉!

7/21/2015

Telecoms.com IoT outlook 分析報告重點

Telecom.com發表的2015 IOT outlook 報告精華如下

Gemalto on IoT Lanscape

Q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 you primarily associate with the Internet of Things?

900 respondents, 28.5% primarily associate home automation and connected cars with IoT. 23.3% of respondents see smartphones, tablets and wearable technology as the principal aspect of IoT. 16.7% opted for sensors, 15.5% smart cities, 8.4% reckon machine generated big data, and just 2.1% see RFID and tracking technology as the primary IoT use-case.

 

Q2: which two industry segments were likely to become the most lucrative for operators in the future?

A2: 47.2% of respondents primarily identified Industrial IoT, 37.1% Home Automation, 31.5%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30.6% connected cars and 28.7% enterprise verticals, 23.3% wearable technology. it appears that Industrial IoT is viewed as the most lucrative by the majority of respondents. Curiously, this appears to contradict the conception of IoT being a primarily consumer-focussed tech by the responses to the previous question.

 

Q3: which services will be the most lucrative in the next 12 months, instead of long-term.

A3: Industrial IoT, smart energy and smart home 50.2%, 36.8% and 34.2% of responses respectively.

 

Q4: how IoT revenues will contribute to overall revenue in the next year.

A4: 59% saying less than 10% of total revenue, and 25.4% saying 10-30%. 9% of respondents said up to 50%, with only 6.7% saying more than 50% of their revenues will be directly attributable to IoT.

 

Q5: which two connectivity protocols will have the biggest impact on the acceleration of IoT.

A5: 52.5% of the audience voting WiFi, 16.9% chose Bluetooth Low Energy, while just 5.8% plumbed for ZigBee.

 

Q6: WAN connectivity: regarding LPWA and cellular

A6: 23.3% of respondents reckon low-power WAN (LoRA, SigFox and Weightless-N) and license free spectrum will be one of the primary accelerators of IoT.

And 82.3% believe the cellular network, encompassing 2G through to 5G, will be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connectivity in enabl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Q7: What do you consider to be the two biggest inhibitors to the IoT’s development?

A7: 42% Security challenges, 37%  Platform standardisation issues,  29% Device/technology immaturity, 27% Consumer hesitation

 

F5(f5.com提到許多企業對IOT的資安有很大的顧慮, F5顧問公司特別提出一些網路弱點特別希望透過產業聯盟來訂相關標準確保IOT資訊安全

42.2% of respondents believe InfoSec is the biggest inhibitor to the development at IoT.

44.7% say between 10%-40% of IoT data will be considered “sensitive”. 33.8% suggesting sensitive information could be > 40% of IoT data.

44.8% reckon wifi is the most challenging technology to secure , 22% on Bluetooth, 20% on cellular, 12% on NFC.

Which two parts of the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 are the most vulnerable to interception or attacks in an IoT environment; 52.7% voted for cloud-based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46.4% Access network; 36.6% gateway, 25% data centre, 18.5% RAN, 11.2% backhaul and 9.7% network core 

IoT traffic generally flows directly between machines and devices, 56.9% of audience agree that identifying DDoS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attacks on an IoT network will be significantly more challenging.

DDoS attacks, 63.6% reckon that as more enterprise mission critical data gets generated by IoT and stored in the cloud, service providers will be under everincreasing pressure to ensure availability and network protection. Nearly half (47.1%) of respondents agree that to successfully manage potential risks of traffic spoofing on an IoT network, implementing a cloud-based DDoS mitigation architecture and solution is essential. A similar portion of our audience (47.4%) believ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IPv6 will give service providers more opportunity to successfully mitigate the risk of DDoS attacks and spoofed addresses.

53.5% indicate that security is an afterthought for vendors creating IoT products. As a potential remedy for the immediate security concerns, our audience identified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collaborative groups as a main source of progress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in IoT. Almost three quarters of respondents (70.1%) say industry-wide IoT platform standards are require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ecure data.

 

IBM的分析報告提到 63% think cloud-based apps are more suited to IoT services than on-premise. 此外, Roughly 70% of respondents think private cloud platforms are more likely

to power IoT services because of data privacy / security concerns.

 

WIND的分析報告提到 62% of respondents believe IoT can’t exsit without radio infrastructure managed by operators. 另外一題提到 33% say cellular coverage and signal streng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IoT enabling feature of the network. 另外,  70% believe service providers must make full use of real-time data analysis to help IoT reach its full potential. 問到What do you consider to be the two biggest network challenges for IoT? 32% Information security concerns; 32% Standardised Industrial IoT platforms; 28% Monetisation of IoT traffic. 最後,55% of respondents thought the proportion of IoT data traffic being transmitted over the mobile network by 2020 would be in the 20-60% range.

 

關於Industrial IoT (IIoT) ,50%的人認為IIOT是物聯網的火車頭。79.8% of the audience believes IIoT will comprise up to 50% of all IoT revenues, while just 20.2% of respondents see it being

responsible for more than half of all IoT revenues. 問到which service will be the biggest revenue generator? 23.6%說是sensors, 22.2%認為 cloud & big data ,18.7% professional enterprise IoT services, 15.9% workforce mobility services through the interconnection of devices and wearables. 8.2% licensing of embedded software and 10.5% RFID and tracking.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 you think is the primary benefit of Industrial IoT?  37% Operational efficiency gains; 18% Business process automation: 14% Enhanced IT insight and analytics capabilities; 10% User and customer experience. Speaking of monetisation, 53.5% believe IIoT is focussed on making existing assets more efficient, 40.5% believe it’s all about generating revenue channels through new and improved services, while just 6% believe IIoT is primarily focussed on minimising losses.


Analysis Mason 專訪談台灣物聯網

Analysis Mason 研究員探討台灣的M2M/物聯網市場他們將彙整各專家的看法, 12月份在雅加達舉辦年度發表會發布研究報告。重點摘要如下:

 

Q1: 你怎麼看台灣的IOT(物聯網)市場你認為未來的前景如何?

A1: 我認為台灣的IOT市場非常亮眼所有物聯網都需要透過產業聯盟合作很難單獨一家公司可以獨立完成包括應用平台終端裝置感應器(sensor), 啟動器(actuator), 聯網(connection), 雲服務(cloud computing), 收費與客戶服務(billing and operation), 專業場景(use scenario), 系統整合等都有專業分工。從不同參與者角度的觀點都不同. (A) 製造商未來IOT將有500億個聯網裝置代表台灣製造業或代工產業將有許多商品開發製造的機會。(B)軟體服務業未來的IOT應用需要許多服務平太開發手機app 開發各項服務系統的架接,這也是台灣中小企業的機會。(3)應用服務商 (asp): 服務要提供到消費者或企業需要asp協助售前受後服務提供,收費流程與異業結盟的規劃這些專業服務也有很大機會點。(4)電信業者提供機房與聯網的能力。各家業者都有他們的專業因此,IOT將開期很大的商機。

 

Q2: 台灣物聯網(IOT)應用的類別與獲利模式?

A2: 大分成三類政府智慧城市(B2G), 企業付款的物聯網(B2B), 民眾付費的物聯網(B2B2C). (A) B2G, 包括智慧城市的交通流量土石流消防防災等是有政府出錢民間廠商來執行。(B)B2B: 工業4.0訴求工廠自動化(機器人場區內自動化輸送場區外庫存物流管理工廠環境空氣水質監測等), 商業訴求行動支付,行動廣告等車隊管理追蹤派遣等是有企業來買單.  (C)B2B2C: 車聯網行動醫療智慧家庭等是有民眾買單。

 

Q3: (B2G) 經濟部工業局發布5家電信業者獲得40~50億元的專案補助某些業者取得50%的項目這個消息代表該業者在M2M的創新獲得優勢嗎?

A3: 我不認為, 19個項目的內容與合作的城市各不相同,很難說那各項目比較創新或具有吸引力。可以確定的是,各家電信將配合政府的政策建設智慧城市相關的物聯網應用包括公車到站顯示系統汽車使用者的交通資訊與旅遊觀光服務系統商圈社區的行動廣告與支付等。建置完成後各地方政府決不會限制只有某一家電信業者可以提供服務而是開放平台 API 讓所有相關業者可以串及設備提供服務。因此政府只是找到一個業者來代表完成專案逕行 POB(proof of business model), 然後開放平台給更多業者。因此取得專案補助的業者可能有短期的優勢空窗(advantage window period), 但若無法持續創新,長期將無優勢。

 

Q4: (B2B) 台灣有許多OEM/ODM廠商他們對eSIM的應用興趣及看法如何?

A4: embedded SIM是個很新的技術如果在設備出廠前,內裝esim, 然後到世界各國後,ota換成當地sim, 然後lifetime 管理設備的狀態與效能這種應用在國外已經針對汽車貴重設備, 3C商品在提供應用。對台灣的這些OEM/ODM廠商當然很有興趣。但是我個人認為,這類應用仍然在early stage, 困難的不在技術而在獲利模式。因為目前OEM/ODM 的淨利3~5%, 3C商品的毛利也不高廠商或品牌主必須衡量加裝eSIM的成本可以帶來多大的效益? eSIM需要有跨電信業者的合作彼此間也有成本分攤與利益分配的問題。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問題服務提供者不知道潛在成本與利益有多少無法告訴廠商/品牌主報價廠商/品牌主不知道ESIM帶來的價值,很難勾勒出使用scenario. 我個人看好eSIM的應用與發展但是可能還需要2~3年的時間摸索合作與獲利模式。

 

Q5: (B2B) 其他工商業的IOT應用你如何看?

A5: 這也是很具有潛力的IOT 應用領域, IOT對於工廠可以說第三次工業革命首先是機器人取代人工機器人已經執行許多有惡臭或化學品充斥的工作接下來可以幫助無塵室的作業員或設備工程師取代他們在不健康的工作環境機器人可以幫忙做輸送, QA, 監測的動作未來的工廠內直要少數幾個在控制中心的人員其他工人都可以被取代。倉庫管理分料分貨送物流等也可以被機器取代。這部分機會非常大。在商業上行動支付(mPOS)與電子商務會取代許多實體門市與物流的人工例如SKT在上週MWC展覽推出大賣場的自動購物與結帳系統有了這各系統消費者進入賣場拿起一根掃描棒每購買一件東西就掃描條嗎結帳櫃台就根據掃描棒的內容結算,從電子帳號結帳並用RFID確認商品。未來大賣場如果不需要人員結帳也不需要人員負責點貨,上架這的就是自動化的交易了。這些IOT應用整在逐漸發生未來IOT的需求是很有前景的。

 

Q6: (B2B2C) 車聯網行動醫療智慧家庭等在台灣的民眾採用情況未來的機會多大?

A6: 這些應用在台灣都有很多的案例雖然不完整但顯然都已經有些商品。目前的普及率不大但隨者行動網路或數據網路頻寬變大影像傳輸的應用,將會帶動他們發展的機會。分別說明如下- (A) 車聯網是結合telematics 提供車輛狀態行車記錄行車資訊交通旅遊防撞乃至自動駕駛等個人化的應用。 車聯網目前的服務包括OBD狀態追蹤行車記錄器衛星導航等很多是未聯網的如何聯網以及聯網的成本效益是消費者尚未接受的原因。(B) 行動醫療是結合遠距照護提供遠端量測記錄與諮詢服務。隨者台灣長期照顧法案與長期照顧保險的開收會有更多的資源會投入在遠距照護(tele-healthcare)的應用這包含遠距監控(surveillance), 遠距量測穿戴設備等。 (C) 智慧家庭是提供居家監控(surveillance), 自動化控制家電家庭健康管理能源管理等。目前許多廠商都是提供固網或Wifi的聯線讓消費者用手機平版遠距聯線接入來存取消費者可以請通訊行來安裝或到3C賣場購買回家DIY, 類似產品很多。另一種比較貴的方案例如結合保全的中興保全myCasa服務中華電信Hinet的智慧家庭,也有提供類似的服務他們需要專人供裝類似美國AT&Tdigital life service. 整體來說這些服務目前都還在開始階段未來的成長機會很大當然牽涉到獲利模式以及不同策略夥伴間的利益分享的協議。

 

Q7: (B2B2C) 是否有實際案例?

A7: 台灣有些業者的POC(proof of concept)案例但是還沒有大量商用化。(A) 鴻海集團新創團隊「創星物聯」所研發的「Kardi 智慧車聯網平台」,民眾把手放上控制屏,就可以用指紋啟動車輛,透過巨型螢幕上 3D 全景互動,馳騁布拉格街頭、飽覽美景之餘,還能透過內建感測模組,管理車輛健康狀態、駕駛行為雲計算、道路車流資訊融合與收送及雲端行車影像紀錄等,包含位置點、車況、駕駛行為、行車影像大數據收集與運算都是Kardi 的平台資源,提供駕駛人接取行車安全通報、即時路況導航及安全節能駕駛教練等服務。(B) 遠傳「Health健康+」在醫院/診所、社區/藥局、企業設立便捷量測站,提供會員彈性、即時、專業健康管理服務。合作藥局或企業均備有血壓、脈搏及血糖量測設備。量測完後,只要透過NFC會員卡進行感應,測量數據就可即時上傳,隨時記錄自我生理數據,建立完善健康記錄本。透過雲端傳輸功能,將測量數字即時上傳至雲端平台,讓專業醫療人員即時監看追蹤,降低風險發生機率。為了讓民眾也可以掌握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健康+APP提供即時查詢、追蹤自己與家人的健康紀錄,為最佳的隨身健康管家。(C) 凱擘大寬頻HomeSecurity居家防護擁有「多螢監看」、「簡易操作模式」、「異常告警」與「遠端控制」四大特色服務,同時提供24小時全時錄影功能,用戶可透過手機App、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輕鬆全面掌握家中狀況,新增「轉動式鏡頭」功能的水平視角達270度,除了擴大視野範圍外,還支援隨時調整角度功能,還可透過行動裝置的App按下通話鍵,與家人輕鬆對話。同時,記憶卡32G24小時錄影長達14天之久!


7/20/2015

MWC世界移動大會(11)物聯網革命的心得

上星期參加世界移動大會5~6場的研討會,這次的主題圍繞在最熱門物聯網。剛好透過這次的進修學習,加強自已對物聯網革命/零邊際成本社會這本書觀點及想法的驗證。

(1)通訊網路的發展
5G和NFV(網路功能虛擬化)的發展,將會改變現在的實體網路架構,降低未來通訊網路的初期投資成本。澳洲的業者利用femtle cell /small cell的技術,利用既有寬頻光纖為基礎,全部家庭或社區有27萬個小基站來實現LTE覆蓋。易言之,物聯網革命中,使網路逼近零邊際成本的想法是存在的。

NFV或網路IP化後,電信公司所需的工程人員會減少。工業4.0後,機器人/NFC會取代許多工人。未來真的會少了許多被取代的工作。

車聯網及能源網的發展,正大幅進步中。當然產業代溝與標準化待釐清。

(2)協同共享社會的發展
行動醫療與健康領域會需要許多照護相關專業人力。當然物聯網可協助許多自動監測和自動化處理雜務,但人的專業參與不可或缺。

中國的一帶一路,其中穿越的東南亞及歐亞交界有許多開發中國家,他們需要另一種行動金融,物聯網革命提到的協同社區,以及新的社區信貸,是一個可能的商機。

(3)未來的風險
安全性(Safety-產品本身的功能設計)和安控(Security-外部侵犯的預防設計)是関鍵。不論車聯,醫療網或能源網,這些點都必須重視和計劃。

(4)未來的機會
中國,印度,東南亞都是很大的物聯網發展基地。






7/19/2015

MWC世界移動大會(10)NFV等新技術

這次會議,特別了解未來NFV新技術,也了解到電信工程人員與採購人員將被新科技取代的命運與趨勢。呼應物聯網革命的趨勢。

NFV簡單說,就是讓未來的通訊網路,走向IP化。

NFV 的成功關鍵:技術成熟度, OSS/BSS(營運與業務支援系統), 標準完整度, 生態系統。

MWC世界移動大會(9)5G的發展

5G到底能带来哪些改变呢?
  专家表示,5G网络可以极大提高移动数据传输效率,使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下载速度达到每秒1G到10G,我们可以在几秒钟内下载整部高清电影。专家指出,超快的传输速率和超大的带宽只是5G网络的优势之一,5G还能实现在每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100万个设备连接的功能。这种大容量连接能力将把人类带入一个智能“物联网”时代。
  不久前,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宣布了5G发展的时间表,计划2018年完成5G技术规范,2020年正式商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表示,该院发布的《5G无线技术架构》和《5G网络技术架构》白皮书已经基本确定了5G技术路线,由于5G时代要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和全面融合,世界各国已经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

MWC世界移動大會(8)LPWA的技術

參觀華為與中興等大廠介紹LPWA,他們的觀點呈現,未來的LPWA仍然將由持有頻譜執照的業者可以主導市場。

在華為中興等公司的展覽與演講中,他們提出一些實際的產品,例如支援LTE—M或NB CIOT的基地台,連線的晶片(NEUL),模組(UBLOX),乃至於水表電錶量測METER,或是停車場的感應裝置。華為與中國聯通合作展出停車場的應用實例,消費者可以透過APP,遠端查找停車場中那個停車格有空位,以及傳送停車訊息到雲端中控,完全不需要GATEWAY。

LPWA的特色,先前已經提過,最主要的訴求就是低功耗,低成本,寬涵蓋。華為建議由LTE運營商,拿出10MHz的頻譜區段,來作為NB CIOT,因此確保頻段的乾淨,也能用合法取得的頻段來做最有效的經營。

LPWA在行動運營商的角度,目前有三種技術, LTE—MTC;NB CIOT與 enhanced GSM。目前標準尚未確定,GSMA積極推動各家業者來共商標準,並且找出POC的案例場景,以加速推廣。

LPWA的供應商,提出IPR的問題,如果採用LTE或GSM的技術,可能就需要付給GSM相關的專利廠家很高的專利金。

MWC世界移動大會(7)物聯網新應用

在最後一天的物聯網峰會,邀請到幾位來賓介紹創新的物聯網應用。主要的應用看來就是車聯網,家聯網與能源網。

Acceture Digital 的Neil 提出 How can we start of IoT?
   (1)  你要實現什麼?
(2)你需要哪些夥伴?
(3)你要如何設計平台?
(4)你要如何賺錢?如何讓消費者買單?
(5)你要怎麼賣?通路,激勵與訓練?
(6)法律責任。物聯網的大數據,如何取得客戶同意取用?如何賣錢而不侵犯隱私?
(7)如何建立團隊,找到對的人與夥伴?


以下是參考中國移動的新聞,說明他們在車聯網的佈局。

智能车生活的创新者:中移动车联网完善产品布局
http://tech.hexun.com/2015-07-16/177596768.html
2015-07-16 12:37:03 来源:IT经理世界

 中国移动携旗下两款自主品牌车联网产品——4G智能车机和4G OBD盒子高调亮相。依托4G网络颠覆性的传输能力,中国移动车联网力图为业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促进4G车联网产品实现商业化,开创智能出行新时代。

  在展区内,一辆装载有4G 智能车机的汽车吸引参展观众纷纷上车体验。这款4G智能车机线条流畅,采用10.1寸的多点触控屏幕,使用体验极佳。配备强大的智能在线语音识别功能,车主只要发布语音指令,即可实现导航、播放歌曲、看股票、查天气、搜航班、搜美食、打电话、发短信等功能。
  这种智能的人机交互,建立在“4G在线”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用户“永远在线”和“万物皆可互联”的需求,并且现有的各项功能都可通过在线升级不断完善。以导航功能为例,目前市面上的导航产品95%以上都是离线状态运行,而4G智能车机凭借中国移动领先的4G网络和云端技术,能够实现地图在线升级,实时更新,用户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出行信息,绕开堵车路段。与此同时,基于高速可靠的4G网络,用户还能在车内流畅地观看高清网络视频、畅游购物网站。

  4G OBD盒子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款即插即用式设备,兼备移动路由和智能车载诊断双重功能。作为入门级产品,其轻量级的定价能够满足对价格敏感的客户的需求。

  此款OBD是首款支持4G网络通信功能的产品,并可支持中国移动2/3/4G全模式。不仅如此,OBD盒子还可变身车载路由器,提供车内WiFi热点共享,支持手机、PAD、电脑多端口接入,并且信号稳定。在碎片化时代,该功能使得全车乘客能够更有效率地生活和娱乐,即便在工作紧急的情况下也能在车上轻松搞定。

  通过OBD盒子的手机端APP,车主可控制车载WiFi开关、修改密码,并实时查看行车里程、发动机转速、油耗等行车状况。,目前市场上推出的车载电子产品虽然具备上网功能,但所产生的流量需要用户单独购买相关套餐,且后续还需充值,过程十分繁琐。此次中国移动推出的4G智能车机和4G OBD盒子,在购买时即分别附赠2年24G流量(1G/月,价值1200元)和1年12G流量(1G/月,价值600元)。每月1GB,流量足够车载用,没有续费顾虑。


MWC世界移動大會(6)行動金融

行動金融主要是東南亞或是開發中國家的業務,他是透過行動裝置解決目前這些國家不健全金融體制下的貨幣流通問題。

這種新貨幣,就如同物聯網革命一書中提到的新貨幣。

今天演講的來賓與企業如下:

Globe Banko 是由菲律賓行動電話公司 Globe, 國家銀行BPI與Ayala企業集團合資成立的公司, 他們提供無銀行帳戶與生活水平低的民眾透過行動電話來借貸. 民眾可以在指定的社區點, 透過分散的點, 提供手機的取款與存款服務。他們的經營優勢, 是獨到的借貸算法, 紅利回饋計分卡等秘方, 以吸引通路與民眾。

BIMA 是一家東南亞的行動小額保險公司, 他們提供手機小額購買保險, 每月的保費可能只有美金20美分, 民眾可以用電話費支付, 也可以透過電子簽章購買, 然後用簡訊確認交易。這服務需要當地監管機構的開放, 當地銷售代理商, 以及客服中心的服務搭配。目前成功的案例在柬埔寨。

Wing是柬埔寨的創新服務銀行, 他們結合雜貨店服務銀行客戶, 也提供銀行app 幫助民眾匯款, 透過社交軟體與客戶建立關係.

三星收購美國廠商 looppay 取得 MST(磁安全)技術, 使得傳統不支援NFC的POS機也可以接受移動支付. 三星將推出samsung pay 這個服務具備移動支付的三個特點: 簡單, 安全與無處不在。


MWC世界移動大會(5)行動醫療

由歐洲互聯醫療協會(www.echalliance.org)與中國互聯醫療協會(www.cchalliance.com)舉辦的數字醫療論壇,邀請到歐洲,英格蘭,荷蘭的醫療學校或是機構,來協助中國推廣數位醫療服務。

關於數位醫療,學者們把HIS(醫院資訊系統),健康量測技術(穿戴裝置/雲端平台),人員照護,運動,營養,外在環境等因素整合起來。

學者訴求歐洲院校與中國機構合作,然後協助培育人才,實務建制的經驗傳承。從專業角度來看,電信業者在數位醫療的領域中,似乎扮演不太關鍵的角色。也讓我思考,在整個行動醫療的價值鏈中,似乎醫生,護士等專業人員,才能夠主導整個產業的發展。ICT科技,扮演促成與協助的角色。

下午,有兩個運動產業的人來說明運動產業如何在行動醫療上有所作為。但看得到的,卻是假藉運動健身之名,炒作房地產之實。

另兩位健康園區顧問或是服務公司,談的是開發健康照護園區,興建健康醫療或老人養生大樓,在房地產開發獲取利益,透過醫療服務提供中小企業場地租金,重點也不是在健康醫療的新技術開發。

總之,中國從12-5計劃就提出大健康產業的美景,顯然ICT業者不是關鍵角色,而真正創造產值的地方,大多來自房地產的實體炒作。

MWC世界移動大會(4)行動支付研討會

參考兩篇報道,移動支付在中國雖然火熱,但是他的發展還是存在許多的風險與變數。

在移動支付呈現年增長率超100%的近兩年中,起步較早的NFC支付並未取得令人驚艷的成績,特別是在「後起之秀」支付寶錢包和微信幾乎壟斷了移動支付場景的國內市場上,NFC似乎陷入了尷尬的局面。金雅拓大中華區及韓國區市場經理魏暉15日在世界移動大會上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稱,與支付寶和微信的掃碼付相比,NFC近場支付的上下游產業鏈更加複雜,從用戶端往上游倒推,至少會涉及商戶、收單環境(各銀行與卡組織方銀聯)、NFC發卡方(運營商、手機終端廠商、銀行等)、第三方合作夥伴,以及技術提供方等(安全載體、應用軟體、後台解決方案等)。魏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NFC的產業鏈長而複雜,能否協調好各方的關係,並調動其積極性是推進NFC的一個重要因素。
  更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還是用戶習慣。面對支付寶和微信燒錢補貼商戶,逐漸培養起年輕用戶使用手機掃碼付款的習慣,無論是銀聯的閃付,還是中國移動的和包等NFC發卡方,都面臨著NFC用戶教育的巨大壓力和成本。詳全文 移動支付爆髮式增長 NFC能否借Apple Pay反擊?-科技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50716/14788255.html

此外,移动支付存在潜在的风险与安全问题,因此包括阿里巴巴的螞蟻金融服務公司,在思考如何採用生物辨識,包括眼球辨識,指紋辨識等。
http://iot.ofweek.com/2015-07/ART-132213-8470-28979604_2.html

此外,為解決POS機的NFC感應問題,三星選擇新的技術,能夠採用現有的POS機就可以與三星手機感應,而不需要請商家另外購買新的POS機。



  
  
  
  




MWC世界移動大會(3)研討會實際參與情況

原先規劃好的研討行程,後來因為現場時間的安排,行程異動等原因,做了調整,下面是我最後的參與時間表,以及規劃的思考。

7/14
上午:行動支付研討會(9.00~14.40)
下午:GSMA LPWA討論會(15.00~18.00)
7/15
全天:數位醫療研討會(9.00~17.00)
7/16
上午:創新技術研討會(5G,IoT,NFV)(9.00~13.00)
下午:行動金融研討會(14.00~18.00)
7/17
上午:物聯網峰會(9.00~13.00)
下午:大數據發掘研討會(13.30~14.10)

這次世界移動大會,涵蓋的研討會議題很多,為了讓三天半的時間有充分應用,而且可以學習到多元化的發展,並且對中國這個市場有更深的體會,我選擇多元化組合,讓學習內容多元卻精彩。

應用面:
行動支付-互聯網+的第一道應用。
行動醫療-偏重在中國若要進入大健康產業,所需要思考的機會與挑戰。
行動金融-偏重在東南亞地方,透過行動載具提供金融服務的方式。
物聯網-車聯網,能源聯網的新趨勢。

技術面:
LPWA(低功率寬帶網路)技術
創新技術 (5G, IoT, NFV)
大數據發掘技術 (聯通與Alibaba)

關於研討會的原定大綱,可以造訪MWCshanghai的網站或我前幾篇發佈的時間與內容介紹。關於心得,就看後面的分享。


MWC世界移動大會(2)GSMA創新城市展覽

GSMA 创新城市

2015世界移动大会-上海的GSMA创新城市,借助虚拟现实和互动演示的媒介,探索 GSMA 如何帮助推动移动通信行业的创新,并推动这一互联新世界的快速扩张及其对全球公民、企业和经济的有利影响。

(1)Pittasoft -BlackVue
自2007年成立以来,Pittasoft 就一直是行车记录仪产业的典范。凭借开创性的全高清 1 通道和全高清 2 通道摄像机,将行车记录仪技术提升到了更高水平。 Pittasoft创新科技使全球消费者的行车记录仪使用效率最大化,从而智能手机可以利用 Wi-Fi 以及 BlackVue 云技术服务,连接使用行车记录仪。无论何时何地,BlackVue云技术可以快速接入录音重放,实时取景,以及发送视频到YouTube。不仅如此,可以使您在紧急警报中神安气定,提供位置跟踪服务和备份重要片断。

(2)Thinfilm
推出NFC标签,包括存储器、传感器、显示器和无线通信产品。展出可以在洋酒或是化妝品上面NFC標簽,辨識該產品是否已經被拆封過,進行防偽驗證,以及快速取得產品相關資訊。Thin Film Electronics ASA是挪威一家上市公司,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在瑞典林雪平开展产品开发和生产工作;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开展产品开发、生产和业务拓展工作;其销售部门遍及美国、日本和新加坡。

(3)Visa
Visa率先提出了“移动互联汽车”的概念,它结合了领先的支付技术和蜂窝无线技术、低功耗蓝牙技术和信号技术,旨在为消费者在方便安全的车内购物体验。此外,由于在汽车仪表盘上集成了Visa的在线支付服务Visa Checkout,用户只需在行驶的车内轻轻点击仪表盘上Visa Checkout即可完成购物。这款概念型互联汽车是由Visa公司、必胜客和埃森哲公司联合开发研制的 ,并于今年3月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首次亮相。

(4)Tesla
聯通展示與特斯拉的S模型汽車合作的車用物聯網概念,車上有個很大的螢幕,可以提供汽車交通,車況,附近旅遊,車上定位付款等功能。

7/09/2015

Marketing in a digital world(6) 心得

在未來數位時代,如何應用數位媒體行銷4P。

1。產品
群眾創意的滙集改善產品。
掌握群眾在社群中對產品的負面意見。
2。促銷
-authentic企業品牌和溝通的一致性
-用戶自發的網路口碑
3。通路
-線上或手機成為新通路
-3D列印會縮減中間商
4。訂價
-網站上價格比較工具
-由消費者訂價(付他們想付的價格)

本課程每一部分都推薦一個企業,一個網站,也推薦一個專家,分別是
1。產品
Local Motors
Mystarbucksidea.com
John rogers
2。促銷
Pepsi
Wikipedia.org
Alan Craig
3。通路
Threadless
Thingiverse.com
Travis Ross
4。訂價
Radiohead
Redlaser.com
Hari Sundaram

這堂課程中有很多豐富教材(研讀資料)和網站,值得注冊學習。

物聯網-LPWA,Lora,LTE-M

最近從鴻海投資法國Actility的新聞以及下周GSMA 世界移動大會物聯網峰會也會討論到LPWA的議題我們再深入來了解LPWA的動向包含LoRa (long range)Sigfox的競爭方向。

 第一篇文章提到IBMCisco都加入了由SemtechLoRa Alliance, 這種技術可以涵蓋50公里的範圍採用ISM 頻段來提供服務。看來他的最大競爭對手法國的SigFox公司,該公司已經在法國建設80%的涵蓋都會區密度大,鄉村區則30~50公里涵蓋。目前積極拓展到英國與荷蘭等區。

IBM, Cisco Back Semtech's LoRa Radio for IoT by Peter Clarke,  14 January 2015

http://electronics360.globalspec.com/article/4898/ibm-cisco-back-semtech-s-lora-radio-for-iot

 LoRa (Long Range) is a low data rate, long-distanc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used by Semtech Corp. (Camarillo, Calif.) to provide industrial, home and building automation networks and for which it provides chipsets. Applications can range from smart utility metering, smart city and smart home to longer distance industrial,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ensor networks.

 Lora Alliance members include leading IoT solution providers: Actility, Cisco, Eolane, IBM, Kerlink, IMST GmbH, MultiTech, Sagemcom, Semtech, and Microchip Technology, as well as telecom operators: Bouygues Telecom, KPN, SingTel, Proximus, Swisscom, and FastNet (part of Telkom South Africa).

 SigFox SA (Toulouse, France), a startup founded in 2009 which uses a proprietary ultra-narrow band (UNB) radio technology to provide a low-power cellular infrastructure dedicted to machine-to-machine M2M communications and IoT. The UNB radio operates in license-free ISM bands and combines with software-defined radio techniques performed at the basestation to achieve high sensitivity and therefore long distance communications at efficient energy levels. The basestations are said to operate over ranges of 3 to 10 kilometers in urban areas and up to 30 to 50 kilometers in rural areas. SigFox claims to have a network providing 80 percent coverage of France and has signed up operators in the Netherlands, Spain, UK and Russia. The LoRa Alliance and SigFox would appear to be in a race to build out IoT communications across Europe and the world. 參考 www.SigFox.com

 第二篇文章提到Sigfox 與英國的Arqiva合作布建英國區內的IoT Network, Arqiva 這家公司就是IOT service provider, 他跳過電信業者也因為採用 ISM頻段避開頻譜競爭的問題。

UK Joins SigFox's Global IoT Network Play by Peter Clarke (20 May 2014)

http://electronics360.globalspec.com/article/4244/uk-joins-sigfox-s-global-iot-network-play

Arqiva Ltd., the leading owner and operator of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in the UK, is planning to create a national network dedicated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nd has said it will use technology from French startup SigFox SA. 

 可以參考網站www.arqiva.com Arqiva 網站可看到他的主要股東 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 (CPPIB) with a 48% holding, Macquarie European Infrastructure Fund 2 (MEIF 2) with 25% and IFM Investors (IFM, 澳洲基金) with 14.8%. Motor Trad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MTAA) holds 5.2% and Health Super Investments Pty Ltd (a division of the First State Superannuation Scheme) has a 5.4% holding. A number of small minority holders managed by Macquarie make up the final 1.5%. 國外創投已經看到這個趨勢了。

 顯然我相信 ISM頻段必然就會有干擾或頻段壅塞的問題這部分的討論需要再等其他的閱讀來了解。

 第三篇文章提到去年底華為併購的NeulHuawei Buys Neul for IoT Thrust by Peter Clarke, 24 September 2014

http://electronics360.globalspec.com/article/4580/huawei-buys-neul-for-iot-thrust

Neul has suffered a degree of project-creep during its four years of existence but its main claim is that it helped pioneer the Weightless standard for light-touch connectivity that would be suitable for IoT applications. The standard was initially aimed at TV white space (TVWS) spectrum but last week the body that looks after the standard – the Weightless Special Interest Group – launched Weightless-N, a variant of the standard aimed at deployment in unlicensed spectrum in the region 800MHz to 900MHz such as the 868MHz band in Europe and the 900MHz ISM band in the US. The standard could also be deployed in licensed spectrum.

 後續沒有看到華為對Neul有那些新的動作也許Neul weightless standard 方面累積的經驗可以給華為參考卻無助於華為在IOT平台/電信網路/基地台上面的事業。華為的電信設備/基地台方面的業務,應該會著重在LTE的頻段上應用的技術也許是LTE-M等技術。

 第四篇文章提到LTE-M是什麼參考Sierra Wireless2014M2M summit的簡報, LTE-M將會分階段推出,預計第一代先解決low cost module, 傳輸速率<1Mbps;2017年第二代,解決 lower power & coverage enhancement; 相較LTE目前的 300Mps, 以及4G module US$ 50 的高成本有大幅改善。http://www.m2m-summit.com/files/jo_dressler_sierra_wireless_lte-changing_m2m-world_2014.pdf

 LTE-M Cat 0 

Lower cost CATegory 0 (56% cost saving compared to CAT 1)

Slower speed Max 1 Mbps UL/DL Data channel

Half duplex FDD

Mobility should be fully supported

Coverage Enhancement (CE) Capability

Designed to Improve coverage by 15 dB deep in-building penetration

Designed for ~stationary UE’s

Will require more network resources (i.e. cost/bit will be higher)

Deep low power

Added new “Off” like power state but NW context is stored

Increase LTE sleep from max 2.5sec to ~15min

100x power consumption improvement

Goodies

Device-to-Device connectivity (like Mesh networks)

Deployment in unlicensed b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