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2016

書:逐鹿全球(6)群聚與新思維

本書第四部分由林欣美教授主筆,談兩個主題,台灣產業群聚的競爭力,以及企業成長的新思維,
首先,台灣過去的產業群聚,最典型的就是新竹科學園區,以及延伸的中部及南部科學園區,都是以高科技產業為基礎,開創的台灣過去30年的高經濟成長,以往這三個核心園區,都是以製造群聚為中心,未來應該要走向創新的群聚,
所謂的產業群聚,食藥創造產業層次的市場進入障礙,也就是說有群聚共生的經濟,以及群聚資本的優勢。例如產業群聚的廠商毗鄰而居,沒有交通成本,彼此分享產業資訊,共用產能降低生產成本,共同研發提升產業技術與品質。典型的地址是台中工具機產業聚落,麼場跟協力廠商建構了完整的中為體系,彼此專業分工,從零組件加工到運送都有廠商協力配合降低支出,另外一個案例是捷安特與美利達兩大自行車場所構建的自行車供應與研發群聚,
群聚資本的優勢,不在於單一廠商的資本,而是共享經濟的這些廠商集合起來的資本,如果任何一家外國財團想要切入,他不能只夠買其中一個廠商,而是必須將整個群聚併購進來,這也就是一道市場的進入障礙.
其次,廠商層次的資源地位障礙。也就是某些廠商具有特殊的資源,可以鞏固自身的領先優勢,而造成一個地位的障礙讓其他人無法輕易的模仿我超遠,在可分為三種資源,第一是生產經驗,很多廠商因為具有魔種生產的秘方,或是生產流程的專利,因而使其他競爭對手難以模仿抄襲。第二技術領先的地位,技術先進的公司能夠不斷在產品的差異化創造麵線是其他競爭者無法跟上.第三顧客忠誠度,因為先行者提早切入顧客並與顧客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因而提高了顧客的轉換成本,是競爭者無法輕易搶走,而更重要的還包含了品牌行銷,不斷加深在某些產業的品牌知名度與忠誠度。
總之,台灣要在未來的世界維持競爭力,就必須同時擁有市場進入障礙,與資源地位障礙,而讓目前的競爭者於潛在的競爭者都難以取代或模仿,

最後一章,首先提到安索夫矩陣,這是最多人拿來作為市場成長策略分析的工具,是以產品跟市場作為兩大面向,共形成4種組合:市場滲透策略,市場開發策略,產品開發策略,多角化策略

接著是為那菲爾特wernerfelt提出了全新的觀點,認為資源的相關性才是判定企業多角化的關鍵因子,當企業進入新市場,新的資源跟現有的資源有相關叫相關多角化,若不相關則叫非相關度角法化。企業決策不是有產品的相關性來決定,而是根據支援的相關性為核心,
他認為非相關多角化叫相關多角化的策略風險高,所以企業須慎選創新的資源應用。
做則採用蘋果電腦公司,市場與資源的矩陣來做分析,市場面包含麥金塔個人電腦,線上下載音樂軟體,隨身聽工具,手機,平板,而資源面包含專業用電腦製造能力,圖形化介面能力,工業設計能力,設計美學,材貭能力,軟硬體整合能力,獨特的品牌行銷能力,經過這個矩陣的分析,可以看到許多資源之間的關聯性,也可看到未來市場互相的連結性。

作者有提到彰化的隆昌集團作為例子,他的市場包含紡織代工,鞋類,家具,成衣服飾,他的資源包含合成纖維製造技術,聚酯纖維製造技術,電腦輔助製造染整技術,功能性行為與複合材料製作技術,奈米功能性複合材料,綠色環保專利。他也是利用季有的資源進入新市場,在新市場學習到新的技術後再把新舊資源結合起來,也驗證了一個公司要進入哪個市場是有公司所擁有的資源所決定

這一段市場資源矩陣的概念,作為多角化經營的企業成長新途徑,有別於於以往有產品來解讀企業的成長策略,但其中有幾個困難需要決策者三思,企業的資源不太容易被辨識出來,辨識出來後如何整合不同的部門與單位,這兩個問題都需要注意,作者建議戰術上採取三個步驟:
1優先發展出核心資源,然後進入其他市場,2利用本身現有資源,逐漸發展新資源,3不同市場之間互為跳板,簡單來說進入新市場前先發展新技術,有了新技術在進入另一個新市場。

結語,
這本書第一部份,回顧台商國際化的路徑與遭遇的困難,然後討論台商的母子公司之間的能力移轉與任務轉變,並分析台商如何透過投資在不同的市場或許不同的關係與資源,擴大網路效應,
第二部分從品牌的角度來看台商,先看台灣在全球百大品牌的變化,接著看台商在國際市場的進入模式,產業信譽障礙,行銷特殊化資產二構面,再看台商在價值創造優勢之外,如何能夠透過行銷取得價值專屬的優勢。並討論台商的自有品牌與代工兩個角色是否可以並存?最後聊到如何開始行銷管理的學系來培養行銷人才。
第三部分討論台商如何拓展新興市場。回顧台商過去對外投資的展店,以及新興市場對台商的意義,以及台商如何經營內銷市場,以及如何拓展新東協市場
第四部分,則討論台灣的群聚競爭力以及科學園區成長的經驗,進而探討未來企業成長的新思維,在於創造獨特的資源,以獨特的資源在進入新的市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