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2015

企業全面品德管理(TEM),Richter

Total Ethical management by Frank Juochrgen Richter 

全書摘要
從最近期間發生的企業弊案中,學者們發現只有重建道德可以穩定經濟。本書的學者都是亞洲得學者,她們利用這本書來闡述東亞主要宗教與信仰的精髓並希望發揚亞洲道德倫理期提升亞洲區域經濟與競爭力。

   首先由三位學者提出亞洲的道德真空問題與亞洲的世界地位。引用許多西方學者的經驗與論述,西方的沒落是趨勢,而亞洲文化近年來也受到西當學者與社會的重視,但從泡沫經濟之後許亞洲的國家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也失去文化信心,因此這時候是各很好的時點來推展亞洲的文化與道德。

   接著由新加坡、泰國、印度與馬來西亞學者分別解析亞洲的典型道德與宗教--儒家、佛教、印度教、與伊斯蘭教。
   中國儒家文化發揚最好的是新加坡政府,也受到最高度的評價。但作者也明白提出儒家已經在中國喪失它的領導地位,幾千年來,教忠與教孝的理念使得中國帝王的體制可以綿延下來,只可惜儒家對法制與商富的價值並無明顯的記載與推廣,但是儒家的文化與價值深深活在人民的日常生活價值中。
   佛教影響到泰國與許多東南亞國家,包括日本的神道教也多少具有佛教的影子。佛教的基本教意包括四聖諦與八正道。佛教的倫理特性包括自主性、實用性、普世性、非暴力、內心清淨與解脫煩惱。在社會上佛教可以健全每個人的身體、精神與智慧,進而健全社會。在商業倫理上,泰國正在推動充足經濟的概念,以希望企業可以在財物上或人力時間上捐獻給社會。
   印度教主要也是分佈在印度與東南亞。印度教最重視的就是德。印度曾經有強盛的歷史,當時正是印度教道德發展最完整的時期,倫理戒律與業法主導社會價值。自從印度廢除封建的種姓制度後,加上許多貪污與剝削的弊病,使得印度社會失去道德與規範。印度學者希望印度政府可以從公平正義、廉潔、自律等方面改善起,但印度的未來似乎仍是困難重重。
   馬來西亞的學者談到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有些望子不成材之嘆。伊斯蘭教推出麥加可樂想脫離美國可口可樂的壟斷。但是模仿是最好的奉承。馬來西亞自從金融危機後,親西方的馬哈迪政權下台,伊斯蘭教激進的黨取得政權,在排斥西方以強化伊斯蘭教義與仰賴西方接濟以度過經濟難關的矛盾中擺盪。作者的結語頗為中肯: 「替代的伊斯蘭經濟體系依舊是個白日夢」。
   
接著由印尼、新加坡、菲律賓、日本等學者討論倫理實際應用的問題與方向--區域經濟、勞工權益、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治理、媒體與公共關係等角度討論。
印尼的工商部長談到區域經濟體系,他反對西方的企業倫理模式,因為西方的企業在印尼的金融危機中,殘酷地撤離而不負責任,而且西方企業只重視利潤與壓榨廉價勞工。他推崇亞洲的道德經驗值得西方效法: 公平、重視人的價值、關懷社會責任與追求卓越。他期望印尼政府與社會共同重視企業的道德、公共資源的分配、績效制度、社會醫療與健保網、民間機構的參與國家建設與倫理社會網路。他建議政府積極創造倫理環境,同時也須要本國企業提升獲利能力,對於引進外國資金與外國企業,他則訴求西方國家的放款管制、國際勞工組織的介入保護印尼勞工以及希望打破國際社會的產品輸出入管制。總之,印尼做為開發中國家,面臨許多的經濟難題與困境,它需要國際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扶助,但它也希望亞洲弱勢國家團結,推展亞洲的倫理價值並與國際大企業談判。
新加坡談企業品德與勞工。新加坡面臨到全球化力量的衝擊,許多基層勞工的工作可能因外資撤離而未受保障,新加坡並不與全球對抗,也希望勞工與僱主及政府合作,由政府關係良好的工會協助勞工的教育、轉職、購物與保障。這種做法類似將所有勞工納入台灣公務人員體系,由政府統籌運用與規劃。新加坡工會秘書長強調,順全球化趨勢而為,不要對抗,而從自身的變革做起!
菲律賓的阿亞拉集團總裁談企業在社會中扮演以身作則的領導角色,企業公民率先執行社會公益與負起社會責任。許多例子都是大企業在行有餘力時,投入社區回饋與關懷。最後,SA8000就像 ISO9000一樣成為社會責任的世界標準,由此來監督企業在核心社會問題上是否符合標準。另外,社會稽核用來評估企業的目標對其利益關係人所造成的社會衝擊與倫理行為。
從日本網路新秀的口中談日本的企業管理。新日本的經濟就像一個平靜的湖面,湖底已經有破敗的建築與瓦斯管,任何石頭投入湖裡,會激起一些漣漪但兩分鐘後就恢復平靜。日本企業的治理曾成為西方學者的對象,但是其中有許多需要改變的,尤其是倫理道德的規範,怎麼變,目前沒有答案。
由中國一份雜誌的主編談中國的媒體發展。從SARS事件來討論中外媒體的倫理。中國的記者應該要有發覺真象,並向民眾傳遞正確訊息的道德勇氣。
奧美集團董事長從品牌公關的角度談企業的社會責任(CSR)。他提到6個步驟可供參考: 由上而下切實力行、涵蓋所有利益關係人、員工參與、結合意義深遠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透過公關技巧宣傳績效以及透過視覺化加深社會認同。

針對上述的探討,最後必須將他們落實到企業的經營上。透過世界銀行總裁談社會發展、日本眾議員談互信、香港民間團體幹部談社會的治理、DHL執行長談全球型企業的亞洲經驗、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的CEO談亞洲各國的企業財務報告的現況與企業透明化的方案、香港一位企業家談董事會的管理職責、韓國一家銀行的董事長談韓國企業集團度過金融危機的經驗,最後由日本三菱汽車的前任執行長談三菱汽車全球化與再生的計畫。許多的案例值得借鏡。

本書的確不容易綜合出一致的想法與邏輯。24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產官學者各自表述,難有一致的觀點。
第一部份講亞洲的價值,一再推崇亞洲並貶抑歐美。
第二部份學者講述四大宗教的價值與倫理重點。但前提要企業獲利與經濟穩定後,企業才可以發揮倫理道德。問題是這些國家還面對經濟困境。
第三部份由部份社會菁英,從實際面談各個國家的企業倫理問題與想法,但他們的言論中可以感受到無力感與期待,這些想法已與第二部份的亞洲宗教價值無關連,也喪失第一部分所談的亞洲驕傲。
第四與五部份則由已開發國家產業界、政界、民間團體的代表人物,從全球化的角度切入各個企業或發展的經驗來做案例實際分享。明顯地,企業倫理應該被重視,企業經營應該透明化,許多的思維已經站在西方的倫理架構下去做改善。這時,看不到前三部份的意見與想法了!
總之,本書對於瞭解亞洲的企業與開發中國家新民族主義的路線,頗有收穫。也可以瞭解一些已開發國家企業的想法。大體來說,亞洲的宗教文化有其深奧的意境,但與現代西方主流企業經營與經濟發展,仍有一段鴻溝須跨越,並非短期內可以看得到。目前歐美為主的企業管理經驗與思維,固然有許多瑕疵,但已經發展幾個世紀,可以被討論與修正,以迎合企業與社會的最大公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