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三國
(HBR 050516) 如何讀三國三國演義第1回(西元184年)桃園三結義說起,38回(207年)孔明出現,85回(223年)三結義陸續死亡,107回(234年)孔明死於五丈原,第119回(265年)蜀漢亡國,第120回交代晉朝稱帝與滅吳國。可以看到孔明與三結義是羅貫中描寫的核心,他站在教忠教孝的立場,去美化蜀漢的地位,卻也把關公與孔明兩個武將文官的角色描寫的令人動容。
讀三國可以從幾個層面去讀,首先,輕鬆看歷史,可以輕鬆地看看這精采的81年間,多少英雄豪傑的起起落落,沒有愛情故事,只有智謀與武略,看破人生的興衰到殞落。其次,可以像三國遊戲一樣,玩角色扮演,把自己設想成某一個英雄人物,設身處地想想自己面對當時的情境如何自處,同時也想想看哪個人物的性格與自己最像,哪個人物可以當作自己的部屬。或者,從歷史的教訓中尋找智慧,把想法應用到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當然,最多人做的事情,就是歸納與整理,並且當個事後諸葛,對人物與事件好好評論一番。
我個人如何讀呢,當然先要對人物評論一番,從評論中找出人物特色。評論人物可以從「格局&謀略」(對未來與事業的長遠規劃)、「胸襟&氣度」(對人對事的包容與自我調整修持)、「領導&統御」(對人的領導與管理技能)及「商戰&應變」(對事件的因應與執行)。接著是從歷史中找教訓。最後則是角色的扮演。三國演義中有許多場精采的戰役,戰役中,雙方主將與謀士為了贏得勝利,知己知彼,挖空心思,參考古人的兵法,推演各類的戰略。這些戰略包括「空城計」、「聲東擊西」、「黃蓋苦肉計詐降」、「反間計借手殺人」、「背水一戰」、「鷸蚌相爭之計」與「嫁禍之計」等等。各種戰略最重要的是應變與活用,就如下圍棋,定式與手筋只是一些原則,面臨真正的狀況,還是必須隨機應變。包括徐晃與馬謖都誤背水一戰的戰略而吃敗仗。曹操攻打南陽城,曹操用聲東擊西之計,賈詡就「將計就計」打敗曹操。周瑜想要用「假道滅虢」的計策借攻打四川之名義取回荊州,此計被孔明識破而無功。應用在職場上,個人的才華是往上發展的基礎,不斷提昇策略規劃能力學習前人與高手的經驗,同時也要有智慧隨機應變。
治亂世以重典
孔明入蜀後,採取嚴刑峻罰管理四川。這時,法正建議孔明學習劉邦「寬刑省法,以慰民望」,但是孔明用孔子的話回答,「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貴以和」。孔明認為四川的居民在劉璋的統治下已經失去法紀,須以嚴刑峻罰才能夠建立社會次序,與秦始皇嚴刑峻罰後劉邦以寬濟猛的時代背景不同。同時,東吳的孫權也在穩定江東之後,採用重刑來約束紛亂的局面。
良禽擇木而棲
在三國時代,許多南方的人才無法經由科舉制度順利進入曹魏的朝廷,加上三國鼎立,蜀吳兩國也都需要人才來協助軍事的攻略。眾多的知識分子都變身為謀士,游走各國,追隨並輔佐好的主將。幸運的人如孔明,遇到劉備完全信任他,讓他有個舞台可以盡情表演。不幸運的人如陳宮,對呂布死心塌地,呂布總是因為兒女私情而不願聽從,直到呂布被殺,他只能證明他建議的策略都是對的,只是遇人不淑,害死自己。
善用謀士智慧
三國的謀士很多,獻上的策略也很多,領導者必須有智慧分辨與選擇最有利的策略,並且要自己承擔結果。曹操北伐烏桓,不聽眾多謀士勸諫,倉皇而敗返,另一方面,曹操打敗張魯,進入漢中,考慮大局,並不聽從眾多謀士進軍四川的建議,事後證明這個決策世明智的。我們就現實的考量,當局勢有所改變時,必然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與可能的建議,不可能像說書人輕鬆地判斷謀士的對與錯,同樣的,諸葛亮的決策也不可能完全正確,他也不是神,說書人刻意將他的決策變成神話,這都不是現實。無論如何,決策本來就是建立在不完整的資訊加上主將本身的膽識判斷。主將需要許多謀士的協助,從不同的觀點出發思考,再從比較合理的推論中推演未來,進而做出決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