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2015

三國人物

三國人物

胸襟&氣度
---周瑜在書中被描述成一個沒有氣度的領導人,他被孔明三氣而箭瘡復發而死。這種人因為家境優渥,而且後台夠硬,有恃無恐,反而變成過度的自大。他相信自己的聰明才智,卻忌妒別人比他更聰明或是更有成就。因此,他喜歡與條件比他差的同輩計較成敗,有時候還會設計陷害對手。心胸狹隘的人,可以接受完全的授權,也可以靠他的聰明才智完成大事,但是難以與人共事,也不懂得利用人和以事半功倍。
---龐統也是另一個氣度小的謀士。比起周瑜,他的家境不好,他與劉備也沒有拜把的關係,所以他必須爭取機會才可能與孔明比試高下。他在打入四川的戰役中,急於邀功,忽略兵法上的佈局與避險,也不聽從孔明的建議,一意孤行,才會枉死落鳳坡。
---關羽是個武將,因為有太多的忠孝仁義的堅持,氣度較小。剛開始,他看不慣劉備對孔明的禮賢下士,接著,當孔明初掌兵權時,他也不太受命。當赤壁之戰,曹操困於華容道,關羽不聽軍令,放走曹操。到他奉命守住荊襄時,他的自大與傲慢,使得他拒絕孫權的聯姻,拒絕陸遜的禮尚往來,罵回來使。這種粗魯,加上對部屬傲慢,一步步招來軍隊的潰散以及自己的死亡。

人脈&領導
---劉備擅長於感動人心,成功的偽裝成弱者與仁義者,賺取仁人義士為他賣命; [1]他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也知道要有賢才相助,所以殷勤的三顧茅廬,等到孔明相助,[2]當長坂坡之戰,趙雲捨命救出阿斗的性命,劉備在陣前哭了,竟然將阿斗擲落馬前,讓所有軍士都誠心感受他愛才比兒子更多的誠意,賺取軍心擁戴,[3]他不聽信讒言,不管是趙雲投曹營事件或是黃忠投吳營,劉備樂觀的相信他的部將不會叛逃,堅定的信任,更使人員為他捨身,[4]為了攻打四川,他及於取得張松手上的地圖,他在孔明的安排下,以高規格款待,使張松相信他的禮賢下士,奉上寶圖。[5]關公因傲慢而死於樊城,劉備為了三結義的義氣,不顧舉國上下的反對,也不顧蜀國的興亡,也不顧與吳國的盟約,大軍攻打東吳,並且在虎亭之役中,死傷無數。在三國演義中,只有這場戰鬥,可以說是報一人之仇,而枉死多少人命的。但劉備這個行為,竟然換來重視義氣的美名。[6]劉備臨死託孤,招來孔明,哭著要他輔佐後主,並告訴孔明可以取而代之,當然哭泣的死人,目的在聽到孔明忠貞的答覆
----孫權喜歡授權與薦賢,對於老臣所推薦的賢才,都給予機會嘗試,他的意圖在於長治久安,因此他個人特別重視選材與用人。[1]孫權信任與他同年的周瑜,充分授權,讓周瑜可以在赤壁之戰打敗曹軍,[2]周瑜死後,他信任魯肅與諸葛瑾,讓它們兩位扮演好外交官的角色,對蜀漢與曹魏折衝尊俎,尋求東吳的穩定,[3]魯肅死後,他拔擢陸遜為大都督,讓這位年輕人可以充分發揮,陸遜面對劉備的瘋狂攻勢,取得孫權的信任,以退為進,等待劉備求戰不得,退居虎亭時,放火燒毀劉備大軍,收復荊州。[4]孫權自己注重內政與民生,外交與軍事完全授權給賢才,因為信任自然匯聚英才,為東吳偏安江南奠定基礎。
----曹操是個成功的表演者,內心多疑,卻往往在緊要的關頭大笑,以笑掩飾自己的脆弱,也笑出恢弘的氣勢。[1]官渡之戰後,他知道許多部屬曾經通敵,但他焚毀所有部屬與袁紹的往來書信,以安撫軍心,[2]張繡曾於宛城之戰中殺死曹操長子曹昂與愛將典韋,曹操為了這個人才,不計大恨,重用他平定北方,[3]曹操喜歡關羽,關羽曾經過五關斬六將,棄曹投劉,曹操竟然還是對關羽禮遇有加。[4]于禁砍殺自家夏侯淳的青州軍,有人說他叛變了,但是曹操可以愛才欣賞于禁,等他凱旋歸來後,弄清楚真相而賞罰分明,不袒護犯錯的青州軍。[5]曹操不聽勸諫,執意北伐烏桓,失敗歸來後,他重賞曾經勸諫的謀士。[6]曹操有次下詔不可毀壞農田,違者斬首。結果他的座騎不慎踩到麥穗,曹操以割下頭髮處罰自己以昭公信。


三國人物之一
---劉備就如同一般的人,都曾經想要成為帝王。但是他的前半輩子,在有孔明之前,他顯然沒有計劃與做大事業的格局。他當督郵縣尉,或是後來幫助公孫瓚,他的出現就像是個地方小幫派或者叫做游擊軍隊,他的班底也是不學無術的小隊長,這種非由公開招募體系組成的團隊,素質本來就比較差。他一生中有許多的幸運,也因為他姓劉,使他可以打著漢室的旗號,不會被稱為軍閥或是篡國。關公與張飛資深幹部佔高位,使得招得到英雄豪傑,卻無治國良材。他的成就只能倚靠孔明,內政外交都靠孔明,難以成就大業。

---孔明有夢進軍中原,這是他的夢想,也是他接受劉備徵召的根本原因。他知道阿斗扶不起,但他知道這正是他可以發揮的空間。孔明的失敗,在於欠缺一個堅強的核心團隊,內政外交及軍事都事必躬親,北伐打仗、南擒孟獲、罰廿大板都須經過他批准。當然累死自己。甚至於做得要死,又被讒言篡國,碰到扶不起的阿斗還處處掣肘。孔明背著仁義道德的枷鎖,不敢換掉阿斗而自力為王,明知上有昏君,卻期待昏君的信任,這是自欺欺人。人才事奉昏君,難以成大事,不可不慎。

---孫權從他兄長孫策那裡取得地位,他原本只想好好當個會稽太守,以治理好江南一方來做個好臣子。他曾經告訴魯肅,他的心願只想輔佐漢室。魯肅曾勸他統一長江流域,進而稱帝。但是他顯然沒有這麼大的企圖心,他早年因為有周瑜、魯肅、顧雍等人的輔佐,穩住江山,晚年則渾沌守成。可見君王有沒有好的丞相,關係很大。

---曹操一心想成就霸王帝業,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大漢的疆土是他的理想。他從除掉董卓起,陸續收復袁術、袁紹、公孫瓚等的屬地,又往西疆打敗張魯、韓遂,往北擊退外寇烏桓。只是必其一生無法收復長江以南與四川。但是他的霸業就在他招納各類英雄好漢,假借漢朝的封賞,收服人心而逐漸成型。曹操被迂腐的道學家罵為漢賊,但是沒有他,漢朝也不會存在,還可能變成匈奴西羌的屬地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