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R2014/11本期物聯網專題最後一篇專訪MIT media lab Alex Sandy Pentland 探討在物聯網時代,所有業者都宣稱他們在搜集客戶資料,然後可以分析客戶資料獲取利潤。專家Alex提出警告,消費者是會覺醒的,他們總會拒絕他們的資料被偷偷的蒐集與運用,甚至被賣給不知去處。另一方面,法規單位會愈來愈認真看待這個問題,甚至會立法防範消費者資料被不當的蒐集與利用。
首先,所有業者必須認知這一點:資料的搜集者與資料的儲存者,並不是資料的擁有者。資料來自于消費者,消費者才是真正的擁有者,也許在網路上可以透過輕易的按鍵,叫消費者接受業者的個人隱私條款,然後就開始蒐集消費者的資料,包含心跳,位置,軌跡等等,但是如何使用這些資料,還是必須經過消費者的同意,也要保留消費者取消的管道。
未來當消費者對個人資料隱私注意,以及法規嚴格要求,類似目前銀行體系對個人資料的保護嚴謹程度,搜集資料的業者,將必須投入很高的成本來儲存,備份,建構資安系統與管理機制,才能夠取得消費者對銀行體系類似的信任度,這樣的資安投資,將會是許多資料搜集業者經營的很大成本。
Alex舉例在義大利,trento 這家公司與 telecom italia(TI)和telefonica 合作,並採用MIT 開發的 openPDS 平台,他們搜集資料,卻也很透明的讓消費者知道,他們搜集那些資料並且分享那些資料, 怎麼分享與使用資料。因為攤在陽光下,讓消費者產生信心。因為消費者信任,於是就有更多的商機產生。
Alex 看好未來資料產生的市場價值,但是前提是資料的取得與分析到應用必須被放在透明與信任的平台上。這點是目前許多小企業跳進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市場,必須注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