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2014

紀錄片一拔一條河

從2009的88風災甲仙小林村的拔河隊開始。這些小孩的母親大多是新移民,包括菲律賓的羅娜,文香等來自越南,柬埔寨,他們大人的辛酸思鄉苦,小孩原本無助無希望,就在拔河中,小孩找到信心,也帶動大人的信心。
在小孩拿到全國亞軍(2011),大人舉行迎接活動,激勵鄉親的信心。麗㐚從台北回鄉做志工,帶動小孩種稻種菜。
接下來,社工鼓勵新移民寫他們母國的文字,演他們的故事,煮祖國的美食,使小孩了解他的的母親的故事。他們演的話劇叫阿嬷和孫子的故事,到處巡迴,
2012年甲仙新校舍好了,拔河設備也全新的,但小孩卻失去鬥志,很快就輸了,也不太在乎。
接下來昰外籍新娘當年沒有拍婚紗,大伙一起圓夢。
晏廷是拔河隊主帥,他媽回中圖了。他奶奶養他。
阿忠是芋氷城老闆,他說88莭那天離婚的(是妻小那天風災死了?)
文香老公得到淋巴癌,文香很樂天,勇敢面對老公的病。
柬埔寨的另一個素英嫁來13年丶老公3年前肺癌死了。
故事最後是旅遊中心的淑卿幫忙這5個外籍新娘拍攝婚紗。而小朋友則在努力後取得高雄市的拔河冠軍,甲仙國小則舉辦鄕民拔河慶祝活動。
最後的字幕,希望,大家要有希望拉住自己的繩子,不要放棄。
楊力洲導演説這部片子票房2千萬元,由7-11贊助一半,拍攝1年時間,台北影業也支持。可惜上映遇到看見台灣,票房不好。
甲仙大橋是連外道路唯一的橋,對甲仙居民是他們共同回憶。101年小孩得亞軍後在甲仙大橋的迎接活動,真正激勵大人的轉念。也因而,導演把一部紀錄片變得更深入,包括出一本書,風尚旅遊去甲仙,當地芭樂的促銷等。

紀錄片

看紀錄片,是從導演的角度去看一件事。他拍攝他看到的或他想說的,他隱藏他不在乎的或他沒注意到的。

覌眾則要有能力分辨那些是他想知道和隱藏的問題。

有些紀錄片特別抓取驚喜或感人的片段來震懾人心或催淚,覌眾在放松投入之餘,要更理性去看紀錄片。

看紀錄片就像讀名人自傳,筆者的立㘯和角度很關鍵,讀者必須抓住定見。

11/25/2014

給予:Give and take(4) 二到五章摘要

作者特別花了四章的篇幅,介紹giver如何做到smart giver,
(1)廣結善緣,多幫助別人不求回報,相信今天幫助A未來B會來幫助我,透過幫助與熱心來建立人際關係;對別人充滿興趣,好奇心; 互惠的基礎是創造價值給別人,而不是交易(matcher)或站人便宜(taker)。作者用 peacock描寫taker,他們通常會很自戀,自大,博取版面或放大自己的貢獻。而panda描寫giver,他們溫和,樂於接觸別人,不搶別人的丰采,反而把光芒留給別人。
(2)ripple effect,taker會自我為中心,要求別人配合自我的方式,然後做完後全攬為自己的功勞,他是天才卻我行我素;giver則會懂得分享與協同合作,透過別人的幫忙來成就事情,然後不居功。作者舉建築師,外科醫生,分析師,和電視節目編劇製作群,他強調所有的事情成功與否,都是team work 而非個人可以獨立完成。giver 要懂得寬恕別人,給人安全感,鼓勵他人,有同理心,給人面子,給人背後的支持等。
(3)栽培後進,樂于幫助別人達成心願,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也不看短暫效果。對於有熱忱有進取心的人,相對付出更多心力。對於後進會因才施教,不會包庇,如果不善長的人會開誠布公跟他推薦合適的地方,不會因面子問題而濫竽充數。
(4)委婉柔性溝通,不會太強勢溝通,而是用問題去引導及了解對方需求,然後設法幫對方解決問題。4步驟:自曝其短,多問題,委婉説,尋求建議。

我的評論:
第5章提到powerless communication, 作者認為聰明的giver應該多傾聽,多詢問, 多尋求建議來達成溝通的效果。並且批評taker 經常過於dominant speaking,因而得不到真正的聲音。這一段,我覺得作者過度強調powerless communication的優點,並且兩極化與二分法,以為taker 有自信講話鏗鏘有力就不好。

我的觀察是,作者犯了很大的邏輯錯誤,他常常把“角色”與“行為”混在一起“,giver, taker 是角色; powerful, confident, dominant, powerless,soft speaking 是行為。任何人(包括giver & taker 或沒被貼標簽的人) 在適當的時候,採取不同的說話方式,以達到所想要達成的溝通目的,這是必要的。如果某人被貼標簽為 taker, 他會因為不同處境,不同對象,採用委婉溝通方式,對某些人採用嚴厲主宰的方式,這是事實。如果某些人被歸類為giver, 他是慈善家或是社團的精神領袖,他也是可以對不同人在不同時間點,採用不同的溝通方式。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giver 與taker 只是在give & take 的心態上或實質比例上的差異。因此,大多數人在某些場合會是give 》 take, 或 take》give 。因此,多數人是兼具taker& giver的特性。也因此,在行為上,就沒有必然強調 always powerless communication 或 欠缺自信的委婉溝通。


11/24/2014

給予:Give and take(3) 人物的代表性

Adam grant 寫的書,描述社會三種人-taker,giver,matcher. 姑且不論極端的taker異giver,大多數人是matcher。

成功的人大多數是taker 但作者要表揚值得頌揚的成功者很多是giver。

作者用第2~5章提出對比的案例說明兩種人的差別和做法不同。他舉例的成功人物對非美國人而言都很陌生,這些人物對社會的貢獻和成功的程度,並非我們耳熟能詳的,也給讀者較難判斷,這樣的giver值得借鏡效法嗎?他提出對比的taker包括安隆CEO,名建築師Wright,名醫學研究大師Stalk等。這些人也不是那麼有名氣也不見得是事業的失敗者,讀書會批評他們的心胸狹隘和剛愎自用,但他們的貢獻未必小於對比的giver。

如果作者能舉近2個世紀的名人,例如Time列出的百大名人或百大企業老闆,百大政治人物等來説明,也許比較容易分辨與突顯作者所列的giver vs taker的特質。並𣎴會被taker means guilty and giver means saint 的迷思所牽引。

縱觀身邊的企業家,很多是taker, 他們非常demanding, 非常自我中心,甚至於自戀到神經質,他們聽不下別人的話,他們總是把功勞當作自己的聰明,把失敗歸咎於別人的無能。當論功行賞時,他們總是攔下所有光環,當壓力來的時候,他們卻不惜犧牲別人來成就自己。他們有今天的成功企業,這就是taker 的性格造就他們的成就動機。反觀giver,很大方的企業家並不多,因為如果不會算計,不太計較成本,不計算回收率的企業家,成功的唯一機會是靠運氣和天份。但有運氣與天份,如果不再算計,很可能也只是曇花一現的成功。根據作者在第2~3章所列的成功者,如 Rifkin 或 Meyer, 他們樂於幫助別人,樂於分享,我必須說,他們的成功程度,可能到達不了像郭台銘,蔡萬才之類的企業家,也成不了王金平,馬英九之類的政治家。

作者試圖解釋,giver 不是逆來順受的軟腳蝦,而是有策略的幫助別人。他們設身處地幫別人著想,他們希望多幫助別人,因為未來他們也需要其他人的幫助。他們有夢想,所以要讓更多人共同分享共同成就。作者,認為smart giver 不是taker,因為taker 很自私,而giver 為了目的要全力以赴,但他們先為別人著想。差別就在心態上。

作者提醒,有些 taker 是faked giver ,他們偽裝的很好,也會表現得很為人著想,關心別人,不可以不慎。

《前2篇,請看 2014.5.7 & 5.8》

11/20/2014

與中國無關(范疇)

的昨晚讀書會讀這本書,由戎撫天先生引言。戎先生提出五個觀點,未來的政治一體化(TPP或FTA,台灣要走出去並包容別人),台灣要培養巧實力(不只硬實力或軟實力,學新加坡走自己的路),台灣民眾太溫柔教育也鉗制思考欠缺反威權的力氣,台灣人真的不了解共產黨的辯証思維(也不瞭解中國知識分子及當權者的思考,因而做錯的判斷),台灣人欠缺現實主義(非黑即白非敵即友非藍即綠,欠缺為政治最大利益而妥協的彈性)。

會中同學分享他們接觸的大陸朋友或下一代往往很積極有定見,也提到大陸朋友的狼性,反而看到台灣人的懦弱和優柔,擔心台灣人的未來沒有競爭力。

我認為台灣人的教育太威權講倫理,又二元化判斷事情,當台灣人面對陌生的事或人就麻木不知如何做。台灣人太要請示,欠缺自信,瞻前顧後的,所以看到外國人就自卑,看到中國人也自卑。

如書名,與中國無關,唯一拯救,台灣人必須自信,必須狠下心,必須改變心態。如戎先生建議的5點,認真去思索。我們沒有那麼弱,別人也沒那麼強,勇敢fight吧!



11/18/2014

貝立德big media. 研討會

今天下午在台北有一場研討會,由貝立德媒體研究所長吳宗霖,Vpon總經理,點石成金陳建銘和FB經理姚榮豪及台灣大哥大李芃君演講。

Vpon講他們如何做數據分析來使廣告主願意做更深入合作。點石成金則訴求精致的影音廣告,速度比消費者點X更快就吸引消費者去看,原生性的置入在蘋果日報的文章中自然的播出廣告,另外要用精準的用戶分析得到效果。他的產品技術叫crystal express訴求如圖。

FB則訴求原生型,精準的投放影音廣告。台灣大哥大則標榜4000億筆用戶資料可以分析然後提供更精準的分析。

FB提到台灣人使用FB的行為,台灣人很客氣,會一篇篇點like,尊重他的朋友。很愛打卡,打卡數是全球的5倍。

11/15/2014

電影摩納哥王妃葛蕾斯

Grace kelly 是奧斯卡影后嫁給摩納哥王室雷,然後生下小孩。幾年後,法國陷入阿爾及利亞戰爭,必須向摩納徵稅,造成2國危機。同時法國封鎖摩納哥要逼他們就範。
    希區考克有新片艷賊耍他去演,他心動了,這事被吵到美國媒體,大家發現王國內有法國間諜。
     原來是國王雷的姊姊和姊夫想出賣祖國,和戴高樂串通好。結果被Grace的偵探抓到了。
      在緊張時刻他舉辦一場紅十字睌會,號召各國代表到摩綱哥他在會中的演講引起各國肯定連戴高樂都接受。
      隔年1963 法國解除封鎖和課稅要求。電影劇本刻意突顯美國人和歐洲人的溝通方式,以及融入當地所要展現的優雅和偽裝。grace 從影后轉型為政治人物,他下了很大功夫也真的實現了幫助monaco被法國併入的危機。
        故事的啓發是堅持者必勝。有心人必能達到目的。

11/13/2014

李祖德的用人學與職場觀

page159頁提到三種主管的工作方式,好主管把複雜的事簡單化,主動提出解決的方案;中等的主管提出問題的癥結,然後寄望下屬去解決;下等的主管只會抱怨而不會採取行動。

我的看法是:我看到的主管,爬到高位的,許多是李先生定義的中等主管,就出一張嘴,會講不會做,會罵人笨,卻不知道自己懶。在好企業中的中位階主管,許多是能夠做事,也想的出方案並執行的,但就是敗在不太會講,這是李先生定義的好主管。簡言之,許多企業,中等的主管領導好的主管,中等的主管靠嘴巴爬到高位子,好主管會做事,就繼續做事,不容易爬到高位。

4P+2K的成功方程式
4P: 構想計劃,營運計劃,行動計劃,資源計劃
2K:關鍵成功要素,關鍵失敗要素
面對新構想或提案,他的腦子裡會畫三個圈圈, 想做,該做與能做,找交集先做
快-大-好三步驟,而不是好-大-快; 先求速度快,有東西了,再求大,最後再求好。

我的看法是,書中歸納得很簡略:
(1)想做,該做,與能做- 未必就要做; 因為必須考慮資源,有些事情,想做,該做,但現在不能做的, 如果更重要, 那就要做。 我要加入重要性的衡量變數進來。
(2)快大好,往往是小商人短視的做法,這樣的步調,當然有機會成功,但大多無法做大。而且如果一個組織內從上到下都這樣做,那個組織一定會養出一群趁火打劫的老鼠,同時把務實苦幹的水牛給宰了或冰凍起來,結果,短期間很有績效,也可以喊得很大,但不容易求好。

人生路上,李先生面對抉擇時如何思考?(p244)
(1)評估風險,萬一失敗的最壞情況?
(2)評估這是人生千載難逢的機會?
(3)掌握這機會,能否創造更多的可能?
他勇敢的不斷跨界,但他總是會有一段準備期,準備好了,就自斷後路,全力以赴。他鼓勵年輕人勇敢的走出去,不要躲在舒適圈裡,而到後來後悔。

我的看法:這三個思考點都很不容易下,就像李先生在漢鼎做投資,不可能每一個都成功。就像企業決策,用數學分析,都要填上一大堆假設試算,都還未必算的准,更何況短短的三句話就能夠做好判斷?很多時候回顧,人生的選擇,多少帶有機緣巧合,內外在因素夾雜,水到渠成。我們可以參考他的邏輯,他的心法,但只能參考。畢竟讀者的時空背景和李先生未必相同,採取抉擇的思考邏輯,就不能直接複製。

雖然有些不同看法,但看完李先生的傳記後,我相信他有些成功的特質和邏輯,值得我們借鏡。

數位亞洲廣告研討會

參加數位廣告的研討會,在艾美酒店舉辦。昨天晚上由中華電信贊助的晚餐,全場20幾桌將近坐滿,今天中午的午餐約10-20桌也是坐滿。許多學生或小型廣告公司只報名課程沒付餐費,大約400多人吧!雖名為亞洲廣告會,真正東南亞的來賓不多,香港人有一些,除了台上講師外,感覺還是local!
今天幾個講師還不錯,摘要如下。
(1)facebook 分享他們的原生性廣告,分析客戶資料後塞入個人化的廣告。同時增加影音廣告,可以直接在手機上播放。(2)google 分享他們的創意十足,有些經典的案例在YouTube都可以找到影片介紹,例如OPTUS的鯊魚虛擬漁網,透過海上的浮球通知海岸邊的人們,並啟動岸邊的救生亭,避免直接用漁網把鯊魚弄受傷了;例如自感機器人的設計,可以在黑夜中巡視博物館,可以在災害現場救援,這類的機器人需要有聲納去計算接觸點,有GPS,有攝影機,有紅外線,有360度旋轉和行走功能等;有遠距互動學習專案,有立體6面的影片播放(讓人們可以看到空間六面的螢幕,而不是平面的;都很有創意。(3)Microsoft 提出多螢幕的應用,他提出四大類的技術,都可以和4個大業者競爭, 社群(用Skype打LINE),動態消息(用MSN打Facebook),娛樂互動(用kinect 打android),語音控制 (用corona 打Apple Siri),雖然沒有明講,但訴求方式就在宣揚他的科技能力。(4)新浪微博,提出新的界面,尤其阿里巴巴入股後,增加電子商務的強處,舉出一些案例說明微博的商務應用平台。(5)isobar 的創意大師,提出許多有趣的案例,說明如何透過digital 的 科技來輔助其他媒體的互動,有些經典案例,在isobar 或貝立德的網站中都可以看到YouTube的影片。找到連接後再分享在我的筆記中吧!
下午的對談部分,就很沒趣味,三個於談者的領域都不同,硬湊在一起談數位創意,有點牽強。但我可以體諒主辦單位的辛苦,在台灣這個不重視創意,廣告主也捨不得投資的環境下,要邀請到大師真的不容易。

11/12/2014

李祖德的無我無框(王家英撰)

最近讀天下文化出版的李祖德傳記,由王家英女士採訪撰述。
故事從他2011年到瑞士去洽談swissRay的併購案開始,他的果決與創投專業,浮出檯面。到了2013年環瑞醫公司上興櫃,讓他成為鎂光燈焦點,大家也開始問,他是何方神聖?

李祖德最重視的行事規格是無我無框,他說做每件事,要先把個人的利益拋開,才可以放手去做;先不要設限,才可以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勇敢去突破。

他從26歲進入社會工作,37年來經歷一些轉變,從醫生轉變為創投家,到私立大學的改革者與經營者,到併購者與新事業的經營者:32歲開連鎖牙醫,37歲到大陸考察,42歲擔任趙少康競選總幹事,45歲擔任漢鼎中國區首席顧問,並進入北醫董事會,46歲擔任大陸台商會長,49歲擔任漢鼎副董事長與北京美大星巴克董事長,57歲擔任北醫董事長,63歲擔任上櫃公司環瑞醫董事長。

他在北醫的改革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他擔任董事會成員後,推動北醫向外擴張,成為一校三院的績效。併購瑞士公司,則是他人生的另一重任。

他北醫畢業時,他父親給他的五句話影響很大,格局決定結局,個性決定命運,思路決定出路,態度決定高度,是非決定因果。他把這5句話轉變為他人生規格的9句箴言:無我無框,助人實助己,做好每件事,先成事再論功,擬定中心思想與定位,數理邏輯與論述,態度決定是非,釐清戰略與戰術,危機管理長治久安。

他在1995到2003經營大陸市場時,為了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每次上台報告,都要求三分鐘內把話說清楚,報告要濃縮在3頁之內,用最精簡的方式讓對方理解投資案可以創造的價值。他在漢鼎做過許多有名的案子,例如星巴克,中芯,海南航空,深圳科興科技等。

-待續

11/05/2014

Appwork 創業demo 的發表會

今天參加 appworks demo的活動, 這是林之晨與詹益鑑等人創立的app 育成中心的半年度展示大會,一方面介紹過去半年進駐團隊的成果,另一方面招收下一個半年的新團隊。他們每半年招募25家新的團隊進駐,然後培養他們,這些團隊未必是全新的團隊, 可能已經在其他地方磨練過,在瓶頸或最後臨門一腳,透過appworks的協助, 把它們踢進去成功的世界。

今天這18家報告的團隊,不盡然是技術團隊, 有一家做珠寶飾品,透過台灣的兩家電商幫忙銷售, 他本身只有商品設計,另一家公司設計男性的美容保養商品, 他們最大的梗是為男同志提出臀部面膜,讓臀部更緊實細緻,這兩家的創意很特別。

有一家做兒童智慧手錶 jumpy, 他們訴求5~8歲小孩子的手錶, 本身只能透過藍牙互相傳訊息,讓小孩子覺的有趣,11/10開始在kickstart上面募資。
有一家Qme 是做寵物QRcode標籤,可以協尋失蹤的寵物。
有一家iweecare 做溫度量測貼片,他們的強處在於可彎式的小貼片, 利用專利的充電技術,讓每天的記錄上傳雲端 。上傳雲端後的活力模式還不清楚,但明確的就是這個貼片的硬體可以銷售。
有一個17fit,扮演仲介的角色,把14家台北市的中小型健身中心課程,包成聯盟。民眾只要付1499 費用,就可以享受10次的跨業者課程。他們的基礎,是有教練互動的內容平台,以及累積的一批教練與健身老師。
有一家場地預約的pickone平台,他們的功能在幫忙民眾尋找與付款訂場地,包括教育訓練,聚餐,開會等。困難的地方在市面上的場地千奇百怪,他們要有人去確認某家商店可以被booked的場地類型與容量與價格,然後講好合作模式,簽約後立即生效。他們的獲利來源是抽取中介費。
PLANY是一支app 可以幫助消費者把他生活中幾個類別未來將有的活動,讓消費者查詢,然後可以很快的填入行事曆中。他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找到豐富的資料來源與吸引人的活動。
umbo 是個3D的數位監控攝影機,他們的強處在於透過數據運算,預估那些人的行為較奇怪或異常,然後提出告警。
mightyRC是做遙控的小 gateway,手機當作遙控器。 

近來參加不同app創意的發表會,真羨慕這些年輕人的創業勇氣,也感激如林之晨之輩提供舞台給年輕人。這些創意未必能成功,但創意發展的過程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