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2014

給予:Give and take(4) 二到五章摘要

作者特別花了四章的篇幅,介紹giver如何做到smart giver,
(1)廣結善緣,多幫助別人不求回報,相信今天幫助A未來B會來幫助我,透過幫助與熱心來建立人際關係;對別人充滿興趣,好奇心; 互惠的基礎是創造價值給別人,而不是交易(matcher)或站人便宜(taker)。作者用 peacock描寫taker,他們通常會很自戀,自大,博取版面或放大自己的貢獻。而panda描寫giver,他們溫和,樂於接觸別人,不搶別人的丰采,反而把光芒留給別人。
(2)ripple effect,taker會自我為中心,要求別人配合自我的方式,然後做完後全攬為自己的功勞,他是天才卻我行我素;giver則會懂得分享與協同合作,透過別人的幫忙來成就事情,然後不居功。作者舉建築師,外科醫生,分析師,和電視節目編劇製作群,他強調所有的事情成功與否,都是team work 而非個人可以獨立完成。giver 要懂得寬恕別人,給人安全感,鼓勵他人,有同理心,給人面子,給人背後的支持等。
(3)栽培後進,樂于幫助別人達成心願,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也不看短暫效果。對於有熱忱有進取心的人,相對付出更多心力。對於後進會因才施教,不會包庇,如果不善長的人會開誠布公跟他推薦合適的地方,不會因面子問題而濫竽充數。
(4)委婉柔性溝通,不會太強勢溝通,而是用問題去引導及了解對方需求,然後設法幫對方解決問題。4步驟:自曝其短,多問題,委婉説,尋求建議。

我的評論:
第5章提到powerless communication, 作者認為聰明的giver應該多傾聽,多詢問, 多尋求建議來達成溝通的效果。並且批評taker 經常過於dominant speaking,因而得不到真正的聲音。這一段,我覺得作者過度強調powerless communication的優點,並且兩極化與二分法,以為taker 有自信講話鏗鏘有力就不好。

我的觀察是,作者犯了很大的邏輯錯誤,他常常把“角色”與“行為”混在一起“,giver, taker 是角色; powerful, confident, dominant, powerless,soft speaking 是行為。任何人(包括giver & taker 或沒被貼標簽的人) 在適當的時候,採取不同的說話方式,以達到所想要達成的溝通目的,這是必要的。如果某人被貼標簽為 taker, 他會因為不同處境,不同對象,採用委婉溝通方式,對某些人採用嚴厲主宰的方式,這是事實。如果某些人被歸類為giver, 他是慈善家或是社團的精神領袖,他也是可以對不同人在不同時間點,採用不同的溝通方式。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giver 與taker 只是在give & take 的心態上或實質比例上的差異。因此,大多數人在某些場合會是give 》 take, 或 take》give 。因此,多數人是兼具taker& giver的特性。也因此,在行為上,就沒有必然強調 always powerless communication 或 欠缺自信的委婉溝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