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物聯網的商機:
這篇報道當作一個引子,提到2020年的4大趨勢
第一、每人身上會有至少4.3個、最多七至八個可以連網的物品,比2014年的每人1.7個,多出至少2.5倍。
第二、整體市場將有500億個可以連網的物品;
第三、市場產值將高達4至14兆美元。
第四、將有40兆GB的資料量使用在物聯網上。
作者提到可獲利的商業模式:羊毛出在狗身上、由豬買單。詳見原文報道:
http://3smarket-info.blogspot.tw/2016/07/14.html
今天下午,一個平台廠商來跟我討論UBI的獲利模式,他的想法,當物聯網累積了用戶數,就由大數據產生價值來獲利。舉例來說,保險公司可為保戶提供免費OBD硬體,去掌握保戶駕駛行為與車輛狀態,為硬體買單的是保險公司,不是保戶。
這個觀念,已經談了兩三年以上,但很難落地,表示還有些努力空間。我建議他找保險公司再深入聊聊,看看哪些環節還沒有想透徹。
供給需求各方的狀況:
1平台廠商:開發平台,希望收取每人每年數千元的收入。至少要有數十萬人才有規模經濟。
2硬體廠商:開發硬體,每個OBD硬體加上SIM卡模組,每個至少要賣數千元,量要數萬個。
3電信公司:提供SIM卡即使追蹤,每月也需要至少數百元的收入。
4服務提供商:幫客戶追蹤,提供服務告警。提供客戶任何硬體或使用問題的服務。
5保險公司:向以上廠商購買服務,然後提供保戶保險優惠,目的是減少理賠金額。
6維修公司:配合服務提供商的大數據分析,提供保戶汽車維修保養優惠,降低保戶臨時故障或因故障造成的風險。保戶付錢維修。維修公司付廣告費給服務商。
7週邊商家:付廣告費給服務商,吸引保戶就近購買輪胎,配件,餐飲或休閒娛樂。
8保戶:安裝OBD讓保險公司追蹤,享受第一期保費折扣,後續根據駕駛狀況被提高或減少保險費。
亂想的問題:
前面的1~3項都想要收錢,錢從4~5來。
中間4的角色比較彈性, 可以跟5~8收錢。
中間的4~7項都想要從保戶身上賺錢。
理論上,這樣的生態是可以進行的。但是對保戶的誘因,與是否吸引到對的族群,就需要設計。最壞的情況是:
1.服務商的數據樣本不夠,無法做到對的或有效的大數據分析,因此,賺不到廣告費。
2.駕駛行為良好的保戶,原本就不會請求理賠。保險公司,找到的都是好保戶來申請UBI,結果,給了保費折扣,付錢給1~4,卻沒有節省理賠。就虧大了。
3.駕駛行為不好的保戶,原本就容易來申請理賠。這類保戶,申請理賠後就要被調高保費,不需要安裝OBD也可以知道。如果安裝後,挑高的幅度更大,這類保戶加入UBI的誘因就減少了。
這種的UBI觀念很新,也許還有許多的地方,可以再琢磨的。和我們先前討論健康保險UBI有異曲同工之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