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2015

地位焦慮 status anxiety(2)艾倫迪波頓

地位焦慮 status anxiety,作者艾倫迪波頓。

A_哲學上的解決

簡單來說,就是心態上的調整。我們拿升遷來說,如果過度重視這件事,就會「患得患失」,如果消極去看,就會「可有可無」,前者太過可能引發焦慮,後者不及可能就無緣升遷。心態上應該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點。

B_藝術欣賞的化解

許多藝術家都喜歡諷刺財富,如英國 GILLRAY所畫的拿破崙加冕圖,就極盡諷刺之能,去醜化整個局面與人物的虛偽。幽默的漫畫也可以呈現現實社會的不公平以及贏得我們會心的一笑,讓我們知道許多人與我們一樣。許多悲劇作品如伊底帕斯王或亞歷山大帝,充份呈現出一個功蓋一世的君王,所面臨的悲劇,在悲劇中讓我們可以自我安慰與檢討。從許多小說如狄更斯的荒涼山裝、薩克雷的浮華世界,可以發現貧窮的人有善良的心地與偉大的人性,富有的人反而顯出人性卑微。從欣賞藝術作品中,平衡自己的心態。

C_認識社會制度(政治)的演變

目前推崇的「地位」在未來的社會制度下可能就不屑一顧。巴西古人以獵殺美洲豹的數量衡量地位,中世紀以效法耶穌的受難程度論地位,現代美國人以擁有私人遊艇地位、台灣在李登輝時代以擁有高爾夫球證為地位。但是這些風潮,是隨著當權者的個人目的與提升個人資產為指標,這些地位都可能隨著政權移轉或時代改變而改變。因此,認識並了解這一點,讓自己不要隨著當權者的意志起舞,就可以重新解讀自己對財富(wealth)的定義與目標。Wealth未必就是高爾夫球證,也不是遊艇或名牌皮件。

D_透過對死亡的認識來化解地位焦慮

在死亡之前,任何俗世的東西都將失去意義,只剩下性靈的純淨與真理的愛。托爾思泰的小說「the death of ivan ilyich」就利用ivan面臨病痛及死亡的過程與喪禮前後朋友的思想過程,來呈現死亡威脅下,人性的脆弱與現實。十八世紀英國有個「墓園派」的詩派,就是利用漫步墓園的時候沉思人生的意義,並使人忘記世俗中的成就與壓力。同時期許多哲學家與文人,興起造訪廢墟的風潮,歌德從描寫龐貝古城與羅馬競技場當中感慨人生,有些畫家繪出廢墟來感受時空轉移的無情。

E_旅行中認知生命的短暫與個人的渺小,進而放鬆焦慮

造訪美術與博物館去認識世界之美與博,造訪壯闊的自然景觀可以感受無限的空間,造訪廢墟則可以感受無限的時間。

F_參加社群,在社群中找出自己在工作外的存在價值

社群是在一群類似興趣與類似資質的人群中,與大家相處。大家原本應該差異不大,也因而比較沒有職場上的從屬關係。大家在社群中,因興趣而相聚,彼此也有機會護相分享與協助,每個人可以突顯自己的差異性與優點,給自己信心。

G_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

地上之城以摩天大樓來炫耀世俗財富,而教堂的尖頂炫耀上帝的榮耀。到教堂去體會一下宗教的奧義,在教堂內忘記世俗的紛擾,也是可以把世俗地位焦慮放到旁邊吧。

H_波西米亞文化(bohemia)


十九世紀初,有些人反對中產階級文化並追求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不重視錢財,重視藝術與情感,不重視商業成就與物質享受,這群人被稱為波西米亞文化人。福婁拜寫出「唾棄中產階級是智慧的開始」,梭羅(Thoreau)在麻州康考特(concord)的華爾騰湖北岸寫出「湖濱散記」,過著外在樸素而內在富足的生活。波西米亞文化人對於世俗上成功的富有人士,特別喜歡找出他們道德上的缺陷或是生活上的失敗。反而,他們歌頌反抗俗世力量的同類,放大他們反社會潮流中的偉大情操。一九一五年達達主義創始人查拉推崇「無厘頭文化」,達達詩人巴爾(hugo ball)也用著名詩作 karawane表達反世俗的異見。這群人刻意的反對俗世的價值,並不代表他們就是對的,也不代表支持他們就可以打破地位階層,只是在我們接受不同的價值觀的同時,可以讓我們轉移地位的焦慮,獲得心靈上的幽默與解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