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機會擔任創業輔導,以提供自己在創新服務的開發經驗,以及在大企業累積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年輕人。有些心得摘要如下:
創業者,絕對不是從零開始。首先要有一個已經在從事,或是產生現金流的主業,慢慢創造新的事業,把新事業從副業孵化成未來的主業。有個朋友,取得某項專業的設備,可以代理那個設備,慢慢摸索,等到時機成熟,才辭去原來的工作,全心投入新事業。另一個朋友,原本就在從事咨詢的行業,只是先寄人籬下,等到摸熟了也發現可以差異化創新的機會點,才出來創業。另一個朋友則是,先有一個工作,製造出一個新產品,同時他有一群死忠的同好需要這個產品,他摸索市場,不太確定下,找我討論可能的模式。
以上的經驗是,創業者,要先找到他想做的事情,或是他可能拿來賣錢的產品。先有offering,才可以構建business model。
構建 business strategy的第一步,先分析市場(ARENA),有什麼你想要競爭或取代的市場,也就是先標定什麼產業?什麼競爭舞台?有哪些競爭者?最重要的,這些競爭者的產品不夠好,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或是過度滿足而不夠便宜。
分析市場,還是要先有自己想做的產品或服務,作為比較的基礎。自己想做的產品可以再修改,但是一定要有雛型,才能辨識競爭者。初期競爭者,也可能是合作夥伴,也可能是上下游的供應商或通路,但是唯有辨識誰已經在哪裡賺暴利,卻沒有完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就是機會。
分析市場時,小心看,如果市場很小(顧客少)或是利潤微薄(成本高),沒有暴利與機會,就要考慮調整市場。所以,我們在思考市場價值時,總是把收入成本,售價單位成本都放在盤算。
第二步,描繪消費者的輪廓,找到切入的管道(VEHICLE),想想誰會是你的潛在客戶,他們的社經地位與付錢能力,他們的人口統計屬性與消費行為特性,都把他們描繪出來。對潛在顧客越清楚,越容易修正產品服務內容,甚至簡化不必要的原件,節省成本。也更清楚未來行銷4P的規劃與收入成本。消費者族群可以切割細分,先不要急著窄化目標,也不要貪心想要大小通吃。
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溝通管道與銷售通路,銷售的過程是否搭配不同商品服務,或是進行配套。也許要先透過他們熟悉的競爭品牌,或是俱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單位,才容易切入。
第三步,STP(segment, targeting, positioning),做到差異化(DIFFERENTIATION)。承前述的分群,看看產品如何提供給不同族群,可以先鎖定幾個族群,看看自己產品與競爭者產品的定位差異, 可以吃到多大市場,划不划算。再回頭調整鎖定的族群規模, 以及調整產品服務的定位。
簡單說,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優勢,或是成本優勢。
憑什麼,消費者不要用現有競爭者的產品,而要轉(switch)過來用你的產品?
你有創造什麼不同的價值(different value)可以分隔市場?或是收取較高的價格?
最難的,你要如何 sustain the advantage?你能搶別人的市場,別人可能重力還擊,甚至與你同歸於儘,你有什麼本事,可以支撐下去?
第四步,建構business model, 擬定實現計劃(STAGES)。
產品的銷售通路, 售後服務管道,續約回購的配套。
產品生產的關鍵技術,關鍵合作夥伴,須執行的關鍵活動。
產品的行銷計劃,如何讓消費者Aware, interest, desire, action, share,repurchase?
產品組合的擴充,新產品的加入,新市場的佈建等。
第五步,計算經濟模型(ECONOMY)
收入動能,各項產品的單價x數量
成本,各項產品的單位成本x數量,分攤的成本
費用,辦公管銷,行銷,研發,後勤的費用等
如果不能賺錢,就要想如何把餅做大,或是先節省成本
經濟模型,包含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與股東權益表
我特別強調,雖然創業維艱,朋友可以共患難,但是最好把股東權益表講清楚說明白,不要到了突然賺大錢時,大家才翻舊賬,為了分利益而破壞和諧。
以上講的還是很空泛的原理,畢竟不能夠把別人的秘密攤在文章內。但相信認真思考過,也聆聽應證過我說的話,就會有所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