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015

智慧車聯網的思考

我在三年前就提過,媒體在渲染物聯網(尤其車聯網)的美好願景時,要先定義,我們是從哪個角度來討論物聯網。否則,風馬牛不相及,各說各話。就以車聯網為例,來說明台灣的現況,以及潛在的機會點。

(1)從硬體開發商的角度,客戶95%在國外市場,張忠謀先生與郭台銘先生講未來大發展是對的,因為他們著眼於晶片開發與硬體製造,然後大量出貨外銷全世界。或是幫歐美品牌商代工,的確市場很大。
(2)從系統整合商的角度,客戶70%在國外市場,台灣的市場不大,但是如果在台灣先做出成功案例,可以複製到大陸或東南亞,他們的機會也很大。
(3)從服務營運商的角度,客戶90%在台灣市場,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與人民生活方式,機會很大,但獲利不可預期太高。

我聚焦在服務營運商的角度來談談,又分為企業車聯網和個人車聯網。

企業車聯網:台灣的企業用車(包含小貨車,箱型車)應該將近 200萬輛,但因為許多也歸於私家車使用,只有像公車,計程車,物流車隊,他們的行為是需要被管理的。這類的車輛大約20~30萬輛(推估的)。其它180萬輛應該視同私人車。

所謂的管理,就是司機和車隊間有利益關係,車隊管理者希望掌握車輛或司機的位置,駕駛行為,必要時需要派遣或請求回報訊息。因此,車聯網的組成,包含一臺車上機(SET-TOP- BOX),車上機要透過行動電話聯網,後端有管理平台來監控管理。

個人車聯網:台灣的私家車大約700~800萬輛,他們對車輛聯網的需求,原先只有防盜,漸漸的是希望取得路況,旅遊,交通相關資訊。在近年的國外討論中,增加自動駕駛,自動診斷(OBD),車對車交換資訊(V2V),電動汽車充電站與服務,車內娛樂等。

個人車聯網的挑戰,在於車上的聯網(connectivity)需要一臺車上機嗎?能不能司機上車後,透過私人的行動電話來當作HUB提供車上的聯網? 如果,要裝一檯車上機,也要增加一個行動門號提供行動聯網,那麼,在這個模式中,有哪些價值,值得消費者每月額外掏出一筆錢來支付?承上,有人提到叫修車場或保險公司來支付成本,而不跟消費者收費,那什麼價值值得修車場或保險公司願意跳下來?

三年前,我主張消費者會拿自己的手機當作車上聯網的HUB。在這個前提下,電信業著無法增加新的聯網收入,因此並沒有角色想要參與。所以,誰會扮演服務營運商呢?

(下週智慧城市展,再補充新的進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