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I 的期間都是落在2002~2009之間的發展。本大段的4篇文章,則是從4大專案的角度切入來討論。
第5章,Blue origin太空專案, 從小他就對未來抱持許多夢想, 尤其對太空充滿期望。他在德州購買29萬畝的地,開始建設神蜜的太空船與控制中心。他廠區內做些什麼,有什麼新進展,外人都被完全隔絕。這種專案到底錢從哪裡來,如何有效管控預算,似乎都只有bezos自己心裡有數。
第6章,unstore 倉儲專案, amazon 隨著貨品數量增加,以及發貨中心(fulfillment centers)的 持續擴張,如何最有效率的控制物流,是對amazon的大挑戰。bezos 認為他在經營的是 unstore 的業務, 而非傳統零售業。因此,他不斷擴張他的產品線,包含高貴的珠寶,尿布等,他面對的大問題是如何讓下單,撿貨,包裝,物流達到最有效率?這個倉儲物流的計算,bezos認為是數學與科學,聘請數學家來研究演算法則,並且邀請walart等零售業經驗的人來調整作業流程。為了做到物流的最佳化,他不斷擴充新的FC(發貨中心),在FC當中也招募許多作業人員來執行勞動工作。這些作業員的待遇不高,素質良莠不齊,如何管理又是另一個難題。也因此,amazon 必須面對工會的挑戰與加薪福利的訴求。在bezos吝嗇的本性下,被員工抗議是難免的,他面對過度抗爭的FC,他也不惜關掉FC來回應。
為了提升收入,他推出PRIME方案,消費者對價格不在乎,卻在乎交貨時間的人,可以年付79美元,就可以享受2天內到貨的服務。也推出FBA(fulfillment by amazon)的服務,把FC的空餘物流和倉儲空間提供給需要的電子商務公司,從而賺取額外的利潤。
為了降低物流成本,也不受限於UPS,他找到備案郵政公司與FEDEX,然後在UPS不願降價也採取高姿態時,就把物流轉發給其他公司,讓UPS必須屈服。他的做法就是,先準備好備案,而且採取堅定措施,讓對手不得不接受。
為了銷售珠寶等高單價商品,他採用商店街marketplace 來銷售,犧牲利潤,但是提升商品的銷售流程與彈性。
這一章的標題是 chaos theory, 作者強調,amazon面對許多慌亂的不知的情境,但他們就是勇敢的堅決的去克服。
第7章,AWS雲端專案,bezos 從很早就體認,他們是科技公司,而非零售商。當amazon在google上面打廣告, bezos就想到叫同仁寫演算法去創造廣告的最大效益。bezos把 gogle當作潛在的對手,他很認真的設法想要取得Google的技術;但是amazon位在西雅圖,Google位在矽谷,Google 很容易吸引很好的人才。bezos為了和Google比高下,為了增加用戶的流量,為了讓用戶更容易搜尋到想找的書和商品,他自己發展A9搜尋引擎。他找到一位大師 Udi Manber 來開發搜尋引擎, 甚至發展出街上商店街的block view,這位大師幫他提供了 search inside the book的功能, 也準備掃描書籍成為電子書。他為了manber 同意在 palo alto 成立研發中心,招募矽谷人才來加入研發。他的團隊開發 pricing bots 上網去抓去其他網站的商品價格, 以確保商品的競爭力。據說,amazon可以根據不同的人,讓他們看到不同的價格,進而創造最佳的收益。
2003到2005年間,amazon 的發展正在起飛,他投入許多資金在網站平台的升級,同時讓多個團隊競逐新技術開發, 其中Manber 在palo alto 的 搜尋團隊, 和行銷主將Holden 在西雅圖的搜尋團秀, 強槓上了。bezos偏向支持 manber 的技術,這卻得罪了 Holden, holden決定離開創業去。holden 離開後, manber 也辭職離開, 後來輾轉到google 去,並且將blockview
的技術為google發展出 街景服務。
2006到2012年,amazon的網路服務,原本只是為了提升多個駐外開發團隊,把作品上傳分開討論,卻慢慢發展成多點的雲端主機代管服務,許多中小型網站, 新創公司, 都需要頻寬和雲端空間, 而amazon利用這種需求,提供自己的剩餘空間與流量,形成另一筆生意。據說2012年一年, amazon應該就有22億美元的收入來自 AWS, 真是可觀。
第8章,kindle專案,代號Fiona,是amazon從賣實體書,唱片,轉向電子書的變化。bezos 是一個明顯的偏執狂,他就堅持走電子書這條路, 在過程中, 罔顧一次次的失敗或困難, 也不管董事會與同仁的反對, 堅持推出kindle 產品, 這會槓上的是apple iphone。在2007年,推出第一款的kindle,正是apple推出iphone的那一時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