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2014

穿戴式裝置的挑戰與關鍵點

穿戴裝置是2014年很爆紅的話題, 就台灣的業者,難免還是從硬體與技術面來觀察, 包含半導體大廠, 硬體組裝代工廠, 品牌商都希望在這波熱潮中賺取一票。但是服務才是關鍵, 服務的獲利模式與搭配的技術支援必須到位。

C-TIMES雜誌5月號的報導, Gartner 分析師指出, 目前穿戴裝置大多是配角, 而穿戴裝置要能夠對消費者產生價值, 必須是搭配裝置所蒐集到的資訊, 並且轉換成有價值的服務, 才能成就有規模的經濟市場。目前市面上, 訴求穿戴裝置的外觀設計, 穿戴的舒適度, 電池續點力與無線充電方式, 紀錄如何快速的儲存到雲端, 雲端介面如何好用, 這些都是枝微細節, 真正的重點是裝置本身如何提供消費者”值得參考的準確資料”? 以及蒐集這些資料的服務提供商如何提供消費者”願意付費的加值服務”?

就裝置本身, 除了智慧眼鏡需要運算影像需要4G傳輸與較高規格的晶片外, 蒐集個人生理資料或運動飲食資料的裝置, 並不需要太快的傳輸速度, 也不需要32位元的晶片; 就這類較低階的裝置, 長期來說, 低價競爭是免不了的, 也就是對設備開發商來說並不能期待太高的利潤. 穿戴裝置可能需要更佳的充電技術, 來提供消費者較長時間的使用, 因此, 電池廠或無線充電技術似乎看到曙光; 但是,無線充電產品對消費者的售價, 以及裝置本身的使用模式, 都將影響消費者的採用意願; 在穿戴裝置應用不明朗前, 這些技術發展,前途有待觀察。

就穿戴裝置的應用服務, 以這兩三年的經驗, 健身或個人生理量測的產品最早獲得消費者接受, 例如活動偵測器/智慧手環(Jawbon UP, Fibit), 心率監測, 智慧手表等, 它們的定位先從個人自我體能挑戰, 運動社群分享與個人紀錄追蹤等方向切入. 美國有一個網站Quantified Self, 它結合fibit 來提供參與者記錄 personal moved tracks, 並透過這個網站互相分享提升生活的品質. 這種自我健康量化管理的趨勢, 也許是穿戴裝置推廣的契機.

近期的穿戴裝置, 大多是透過藍芽或wifi 經手機聯網, 或是usb 經pc聯網, 因此, 初期大多使用者也是高端的智慧型手機用戶。當然, 有些服務必須本身就要有行動通訊模組, 例如失智老人或兒童的追蹤手環, 獨居老人的活動監測器, 智慧眼鏡等, 這些服務, 就必須在穿戴裝置裡面插上 SIM卡。跟老人或病人相關的模組, 因為面對弱勢族群, 最好透過政府或健保的補貼. 根據Gartner的預估, 長遠的穿戴裝置, 仍然將以智慧型手機當作傳輸媒介, 以減少裝置的重量,耗電與零件成本.

穿戴裝置位提供較完整的服務, 還需要精準的運算能力與後端的big data 分析能力, 舉例來說, 生理健康量測的數據, 一定要正確才有分析的價值; 減重的人在計算運動熱量與飲食熱量, 必須有效的計算邏輯才不會誤判; 運動競賽用的穿戴裝置, 其紀錄的時間距離高低路線等都需要正確, 才有公平性. 如何做到精確, 是裝置內晶片效能, GPS 晶片準確性, 感應量測模組的敏感度等的要求水準. 至於 BIG DATA的運算, 是需要相關產業專業人士, 資料分析師與資料科學家的協助, 才能夠提供對消費者有意義與有價值的諮詢服務.

6月APPLE開發者大會發表 IOS8的新功能, 其中內建新的 HealthKit SDK 以及 Health App,可整合所有與健康相關的個人資料在一個應用程式中,也擔任各個健康 App 之間的橋樑, 而HomeKit SDK,可整合智慧家庭電器,甚至讓使用者可用 Siri 聲控達到控制家電的功能。iOS的新介面, 可能帶來新的發展平台, 這部分等今年秋天IOS 8上市後, 看看有沒有吸引更多更新的app開發商, 開發出更豐富的應用。

總之, 穿戴裝置的熱潮讓全球逐漸飽和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與電信產業內, 看到另一片美麗的夢土, 但是. 目前只看到終端裝置可以支援, 最關鍵的服務端價值鏈還沒有看到何時趨於完整? 現在還算起步階段, 未來的發展值得我們努力與期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