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2012

賽局的深博-信息

賽局課程真的很深博,pure strategy to mixed strategy ,simultaneous to sequential moves,discrete to continuous strategy,zerosum and nonzerosum game,repeated game, collective-action game, evolutionary game. 期中考卷發下來,成績不錯但證明自己尚未完全弄通,書也沒有讀完。但已經比上課前有所收穫,還有待努力。
這幾個主題,還沒有弄懂: 信息傳遞與甄別(signalling and screening); 分離均衡, 混同均衡, 半分離均衡

張榮豐學長談賽局

台灣戰略模擬學會(www.tass.org.tw)理事長, 前國安會秘書長張榮豐教授, 應江老師之邀來作演講, 談賽局與謀略, 他提倒所謂的謀略, 就是在主賽局發生前, 預作相關的分析與模擬於佈局, 企圖在主賽局前, 先能掌握制敵先機。他的facebook 與 TASS的網站有一些資訊可供參考。

他提到美國情報官的訓練, 提到國軍的沙盤推演, 這些戰略模擬的背後, 需要非常多資源的投入, 真的是外人所不知。為了完成情搜計畫書, 情報官需要非常精明的睿智, 把許多片段的data, information轉換成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拼湊成敵人的可能戰略佈署, 指揮官和戰略參謀, 需要把這些情蒐和敵人戰略, 推演出我方的回應或攻擊戰略, 搭配實際的地形,人事, 氣候等因素, 模擬出作戰計畫。

他提到完整的計畫包含 strategy, operation, tactics, fight, skill 幾個層次, tactics, fight, skill 是處理當前的問題, strategy是看未來的問題, 不同階層的主管應該負責不同層次的規劃和執行, 但有些高階主管/領導沒有戰略觀, 就像總經理沒有謀略, 只在處理戰術問題, 中階主管原本要分析敵我情勢處理戰術問題, 卻到第一線去做skill的工作, 者 種本末倒置的情況, 在國內外的政府或企業時有所聞, 當然沒有謀略就很難有長期的競爭優勢。

聽了他的演講, 我發現陳明哲老師的動態競爭策略, 其思維邏輯頗有戚戚焉。


8/17/2012

賽局理論期中考

這門課程, 進入尾聲了! 雖然旁聽, 還是乖乖的讀書, 寫期中考卷, 也終於把一些觀念弄懂了.
以下是賽局在"同時行動", "純策略"下的幾種基本型:
(1) prisoner's dillema: 兩人選A, payoff 都好, 但1A1B, 選B的人payoff最好, 選A者差;兩人選B, payoff 最差。  唯一的均衡解=兩人都選B, payoff最不利的; 但兩人偏好採取損人利己。
(2) match game: 2個均衡解,  兩人同時選A 或同時選B, payoff一樣;
(3) assurance game: 2個均衡解,  兩人同時選A 或同時選B, payoff 都高於1A1B; 都選A>都選B; 因此兩人很清楚該選A
(4) sex selection game: 2個均衡解,  甲A乙B 或甲B乙A payoff 都高於同時選A/B; 但甲A乙B payoff 甲>乙; 或甲B乙A,  payoff 甲<乙; 兩人的衝突需解決。
(5) chicken game: 2個均衡解,  甲A乙B 或甲B乙A , 同時選B, 兩人都0; 同時選A,兩人都負很大; 但甲A乙B 或甲B乙A,  選A好而選B壞; 為了面子問題, 甲乙不在均衡解,兩人都選擇A, 同歸於盡。

這幾段話, 沒有讀通的人, 看不懂的, 確實要琢磨琢磨才通。
此外, 另有"序列行動" 和"混合策略"的變型。

8/03/2012

行動行銷的6個誤解__作者:張詒銘

       行動行銷在過去3年間已成為各界經常談論的議題。不管是「行動行銷」或是「行動廣告」這2個詞彙,似乎都代表著透過「行動」來進行廣告行銷的任務。但是,到底行動行銷與行動廣告的定義是什麼?其功能與價值為何?在傳統的行銷組合當中,行動思維和行動方法是否有助於溝通的成效?

       縱然已開始接觸行動行銷,但是大多數行銷者仍存在著以下幾個常有的誤解:
       誤解1:App=行動行銷
       許多客戶在過去2年爭相製作App,但在上線後績效不彰後轉懷疑其成效。App只是行動溝通工具之一,單有App不等於行動行銷。
       誤解2:QR Code是簡單的行動行銷
       許多平面廣告已使用QR Code,但大都只作為轉址到品牌PC網站用途,這樣不算是行動行銷。消費者要的是QR Code能帶領至實際有價值的手機版活動頁面(或是App下載點)。無效的QR Code只會讓消費者不再信賴。
       誤解3:行動網頁是便宜的行動行銷
       製作App耗時又花錢,改選擇行動網頁或許是替代方案。行動網頁很好的行銷活動載具,可同時支援不同手機作業系統,降低預算及簡短製作期。但重點仍應視活動的特質來加以選擇。
       誤解4:行動廣告=AdMob
       很多人不清楚「廣告」在行動媒體中的呈現方式,誤以為行動廣告就僅、是像Google的AdMob廣告,在免費的App中出現Banner。這樣的誤解很可能忽略了其他不同價值的行動廣告聯播網,以及不同形式的廣告呈現可能。
       誤解5:行動包含在網路預算中
       網路媒體已漸漸受到行銷者的重視,其預算也逐年增加。許多客戶在考量使用行動媒體時大都習慣在已規劃的網路媒體預算中,撥出一小部分利用於行動媒體。這樣的思維是偷懶的結果。行動媒體不等於也不應包括於網路媒體。目前已具規模的新型態行動使用者數量,應當作為行銷者制定預算的重要考量。
       誤解6:行動行銷是一個獨立專案
       行動行銷不應當是獨立專案。行動行銷可輔助原有傳統媒體進行更有效且具延續行動(啟動「實際消費」)的搭配,應包含於全媒體的規劃當中。

(原文刊登於廣告雜誌2012年七月號,本文作者為日商帝禧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影響的能量

最近看一本書提到如何和別人溝通以及影響別人。有個有趣的解釋,它提到人和人之間都有一股磁場和能量,要影響別人,就像大磁鐵有夠大的磁性可以叫其他人無法招架,只能接受。如果彼此磁性相當,要能夠導引對方,就需要找到共同的方向,透過共鳴的方式牽引對方,或是借助外力來共同影響。共鳴是種技巧,知道對方的磁性,能量大小,弱點,方向等,先得到切入點可以靠近,然後再逐步牽動,直到有所行動。

當我弱對方強的時侯,完全被控制是最普遍的做法,若要以小搏大則須採取不同的策略,聯盟借力使力是最佳策略,融入再去扭轉是另一個,硬槓是最愚蠢的。影響的能量,需要從平時開始累積,要用時也要學會聚集力量一股作氣。

另一本書給我一個觀念, 人和人間的溝通, 很多時候來自於潛意識的handshaking, 因此如何影響自己的潛意識, 讓他和別人的潛意識不必透過實際的語言溝通就可以影響別人, 是必須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