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2017

紀錄片:夢想續航

拍攝台灣大學機械系2005年組成的太陽能車隊到澳洲參加比賽拿到第五名。描寫這群10多個人2005年的車隊大學生經過十年後在2015年做些什麼事。

這些人有人到巨大去做碳纖維骨架,有三個人去Gogoro 開發電動車的動力馬達(林松慶),有人去特斯拉研發動力系統(游振彥),有人在做機械手臂感測器(syntouch),有一位到MIT念博士後研究(喬婷),有一位到德國PORSCHE研究動力系統,有一位在華創車電(陳周行),有一位做部落客而且開工作室做機械自動化等等。仍有20人沒有在第二集出現,因為有些人的工作不便曝光。

鄭榮和老師的老婆是在美國的台灣人,原是鋼琴家,隨鄭老師回台北後,鄭老師卻沈醉在實驗室,常沒在家,也刷爆卡,造成太太離家出走。後來他們並沒離婚,師母還是支持老師。

鄭老師期待喬婷(MIT博士後研究)回來接班,但她沒回來。他轉而找Tesla那位游振彥,但他也不想回台北。鄭老師不求論文數卻獎勵實作的做法在台大並不受校方歡迎,他自己募款集資來完成比賽,似乎走的孤單,學生很年輕,有時候又不領情,他一路走來似乎有些落寞。

鄭老師脾気不好,對學生嚴厲,暴怒。也許是因為他自己給的壓力很大,也可能是一種理想,恨鐵不成鋼的急躁。他的付出,確實帶出來一些種子,他們在大學實驗室的經驗,出國比賽的經驗,確實給每個學生不小的啟發,也買下他們後來成功事業的基礎;他的感念,成功不在乎賺很多錢,而是對這塊土地有些貢獻。他很看不起那些拿到很高學位,卻在做一些無聊的研究,或是顧機台的低階工作。但他發現台灣的社會真的必須改變,必須走出去才能看見全世界。

故事發人深省,到底我們人生在追求什麼?對社會的貢獻設什麼?

鄭老師的學生們念完博士後,該留在美國哪個大環境不斷磨練好,還是回來教育後輩?

有個學生說,台灣太小了,土壤不夠豐富可以養得起大樹,是嗎?

有位學生原本喜歡太陽能,也做到國外去,後來跑到車廠商去做影像分析,到底台灣發生什麼問題?

我也在亂想,原本講求實作的,不是許多科技大學最擅長的嗎?鄭老師到科大栽培更多實作的學生,會不會對社會更有貢獻?

總得來說,這部片子激勵觀眾,多想想自己的人生,有沒有哪些事,現在做,可以一輩子好好回憶的?那些事情,跟團體一起做,可以培養起革命情感的?好好去做吧,人生有些美好時刻,值得付出中才能獲得。

相關報導: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245827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