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2016

電影: 攻佔羅浮宮

俄羅斯導演蘇古諾夫(Alexander Sokurov)的2015年作品《攻佔羅浮宮(Francofonia)

蘇古諾夫沒頭沒腦地帶出一艘在滔天巨浪上行進的貨櫃輪,透過他和船長時斷時續的電訊通話,不就點出了Jaujard的護寶心情?

這部電影很悶,描寫2次大戰期間,希特勒下令攻佔巴黎,1940 進入羅浮宮,原本希望接收價值連城的奇畫珍寶,納粹藝術管理軍官梅特涅前往視察時,卻發現館內幾乎空無一物。 梅特涅於是召來羅浮宮館長喬札會面。喬札坦承一手策劃撤離行動,並將藏品及路線詳盡告知。原來提前嗅到煙硝味的他,早將1862箱珍貴文物,4000件藝術珍品打包,並以203輛卡車、總計37趟車隊,連夜撤離巴黎、分散各地城堡藏匿,其中還包括了羅浮宮鎮館三寶:蒙娜麗莎的微笑、雙翼勝利女神和女神維納斯…。

蘇古諾夫透過自己的旁白敘述,過拿破崙魅影的徘徊不捨,以及在自家畫像前再三流連,擴展了博物館今昔對比的觀賞趣味:一方面「遙想當年」,一方面「虛擬重建」,那是數位時代最風行的多元並置的多媒體技法了。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6/08/post-3159.html

館長賈克喬札,卻展現了對保護文物瑰寶的堅持,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與納粹軍官梅特涅展開奪寶大鬥法,也讓希特勒「攻佔羅浮宮」計畫,栽在這個小小法國公務員的手裡。


喬札在與納粹交涉時,更不得不扮演「雙面間諜」,一方面假裝交出猶太籍員工名單取得信任,另方面則暗助他們逃離魔掌。不同於其他法國官員為躲戰火而逃離,喬札選擇留守羅浮宮,捍衛最後一道防線,就連納粹軍官都對他萬分敬佩。片中納粹軍官梅特涅問他能否說德語時,他竟嘴角上揚、驕傲回應「不會,因為我很法國」,硬頸精神令人讚佩。但讓人驚訝的是,喬札戰後雖受到表揚,此事蹟卻在法國歷史上銷聲匿跡。
http://swfilms.pixnet.net/blog/post/34359379

這部片子,讓人們理解,在歷史長河中,總有些偶然或是因緣,讓某些事情不會發生,或是被保留。看到羅浮宮文物沒有被燒毀,沒有被運到柏林,然後因空襲而破壞,就是這個小公務員的功勞。

就像台灣的故宮文物被保留,就是因為蔣介石時代那幾位故宮館員。

就像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差一點被宋末的奸臣要全部燒掉了。

其實這部片子,還在講一個對比,當年羅浮宮的文物來自拿破崙,掠奪世界各國的文物。希特勒如果拿走,只是比照辦理。如果後來被燒毀,也只是歷史。

歷史代表什麼,其實很有趣,也值得反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