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李克強總理在談到互聯網+時,特別提起UBER與嘀嘀打車的案例,另外在物聯網革命一書提到共享經濟,也是提出UBER,顯然,UBER在全球探討互聯網+或是物聯網都是典範的題材。
前一期中文版的商業周刊(如附圖)把UBER當封面故事來講,但他的重點不再講他的獲利模式;而是講到他如何利用政治影響力,來達成攻城略地的目的。
故事以波特蘭為例,UBER為了進入波特蘭合法經營,面對市長,市議會,計程車隊與民眾的疑慮,也接到6萬7700多美元的罰單,但是UBER透過歐巴馬競選功臣DAVID PLOUFFE的協助,以及一個10人的專業團隊各個擊破,說服市長,市議會,交通委員會等等單位,舉辦民眾連署,舉辦PARTY,並且有效化解計程車司機的抗議,讓波特蘭市順利讓他合法進入。整個政治運作至少花了6.8萬美金。報導預估,德州花了40~90萬,加州花了68萬,馬里蘭州花了20萬,這些投資,都是很高的天價,但是也因為它能這樣攻城略地,所以他的股價市值才能夠來到500億美金。
這篇報道要說的,產品本身的獲利模式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UBER那種突破僵局的決心,以及抓住關鍵,以政治力解圍,才能獲得這麼高的市值。以台灣人怕麻煩的個性,一定不敢去突破,也嫌政治操作太麻煩。但偏偏UBER敢,有韌性,UBER就會成功。這是我們作為創業家必須學習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