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2015

Home 2025: 跨界想像2025的家居

家居設計,每個建築師有每個人的看法。建築師又分為從事不同類別的專長。有些專做室內設計,有些研發特殊材料,有些在整體造型,有些在大建案,有些專做老屋修繕改裝,有的做社區規劃,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建築師的性格也很不同,有的建築師講求返璞歸真,喜歡自然建材,講究禪修的生活意境,所以他們設計的房子,適合給退休人員清修;有些建築師專做公共住宅,必須迎合年青上班族人群的希望;有些建築師專做公共藝術設計,必須迎合官員們的渴望,如美術館或老社區的美感追求。

當我們想像2025年的房子,裡面會有許多智慧家庭的新裝置?如果我們設想2025年台灣許多老年化的老人們,建築師怎麼看?我很高興,看到另一種境界,建築師們,並不會一窩蜂的想像必須把家裡改造成高科技的居住環境,也不會只想要為老年人做建築設計。

有些年輕的建築師認為,老年們可以移到養生村居住啊,都市的建築未必需要考慮老年人啊!10年後,還是有許多年輕人,中年人,他們需要享受人文的建築空間。

有些建築師認為,智慧家庭(智慧家電或移動物聯網)是很好的科技概念,但應該考慮的是人文或是居住在裡面的人們需要什麼,而不會只從科技的角度來思考。

有人提到住宅的有機化,也就是住宅設計最好可以考慮20到30年的居住人的需求變化,然後可以在模組化的彈性下,讓空間有最佳的變化。但有些人認為,享受當下是居住人的考量,當他們隨著年齡改變,也許他們需要的是改變住居,也就是遷移。這看來見仁見智。

有人想像2025年,每個家中都有機器人,都有智慧的家電,都有智慧的門鎖或是樓板,可以遠端遙控變化。有些建築師反問,這樣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建築需要做什麼樣的調整?有人認為,科技可以驅動改變,但是必須由服務提供者或是消費者來驅動建築師啊,建築師只是被動的接受INPUT吧!有人認為,智慧的家電或是物聯網,只不過是弱點系統的調整,或是把插頭電線隱藏起來,那只是裝潢的修改,對於建築設計的影響不會很大。

從科技產業,從保全服務產業,從醫療產業來看,要建築師預先設想,然後把這些新科技因素想像進去,似乎有著跨界的鴻溝。也許就是建築文化基金會看到這樣的思考鴻溝,所以才會聚集這麼多人來討論。但這種討論要發揮效果,需要時間,需要慢慢刺激建築師們敞開心房,也需要讓其他科技或醫療產業的人,熟悉建築師的思考方式,才可能實現。

很高興,我原本認為自己對物聯網帶入家庭充滿憧憬,能夠在一天的激盪下,看清了我的產業偏見,也慢慢了解建築師們的另類思考。我,必須在更謙虛的同理別人,然後才有機會激盪出新的價值訴求與創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