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2015

互聯網+運動-運動 app 的市場觀察

運動app 的業者分3品牌商(Nike “running”, Adidas “mi-coach”, Puma “pumatrac”), 設備商( tomtom, Epson,), OTT 業者(Endomondo, run-keeper, runtastic, mapmyrun); 各類廠商的定位與策略稍有不同。

appannie 2015/8/8 health & fitneess排行榜
iPhone,   Nike (2)>Runkeeper (27)> endomondo (41) > Runtastic (78) >tomtom (139) > miCoach (212) >mapmyrun (352) > Bryton (356) >Pumatrac(642) >Epson (853)

Android, Nike (6)>Runkeeper (11)> endomondo (25) > Runtastic (29) > Epson (38) >miCoach (121) > tomtom (147) >mapmyrun (178) > Bryton(188) > pumatrac(515)

品牌商(1)  Nike,
根據App Annie, 擁有台灣運動app 最大市佔定位是免費app, 輔助Nike 夜跑的訓練工具, Nike 慢跑賽或馬拉松訓練的輔助工具。另外有Nike Training Club, 是提供一些室內運動或熱身教學的影片。Nike app 當做一個與會員互動的工具。最早推出過Nike running watch, running sensor,但後來宣布不再切入硬體裝置。 Slogan: TRACK, GET MOTIVATED AND IMPROVE WITH THE ULTIMATE RUNNING APP. 根據2013年的報導使用者數量約 1800萬。

品牌商(2) Adidas,
它的app mi-Coach, 定位是免費app, 它把Nike GPS 軌跡記錄(micoach包含跑步健走,登山等多重運動類型)Nike Training Club部分功能 (micoach app內含超過400種有指導的動作,完成全套身體鍛煉)整合在app 所以整個 app 內容相對比較豐富使用介面卻失去Nike+ running的簡潔,下載人數較Nike少。持續推出fit smart 手環, smart run 手表以及心率帶鞋底sensor等硬體。訴求點: “(1)使用手機的內建GPS來追踪你的訓練,並獲得使用你最喜愛的體育明星的聲音的語音指導,讓你專心訓練。(2)用個性化的每週目標來保持動力和進度。(3)訪問數百個免費有氧、力量,和柔軟度訓練計劃。(4)將你的手機與阿迪達斯感應器和設備相配,讓你從每次訓練收穫更多.” 根據報導使用者數量約 1000萬以下。

品牌商app 共同特色沒有付費版有社群分享功能沒有廣告。
下列的連結對兩支app 作了比較:

設備商app共同特色: app 本身不會做GPS 軌跡記錄而是幫消費者將硬體的資料上傳到雲端介面功能性為主沒有付費版沒有廣告。

OTT 業者app共同特色: appGPS 軌跡記錄卡路里記錄,多種的運動類型有社群功能有付費的PRO累積會員數快然後逐漸被運動品牌商併購。靠廣告增加收入。

OTT 業者(1) Endomondo,
2007年由來自丹麥的一群運動愛好者推出的運動app,可以記錄30多種的運動介面清爽簡單具有GPS軌跡運動記錄社群互動路線分享等2015/2全球將近2000萬用戶, 80% 用戶在美國地區外以美金 8500萬元賣給Under Armour。它有推出Pro 版本可以提供消費者運動分析報告手機app上提供高度速度的分析圖等。

OTT 業者(2) MapMyFitness
2007年在美國創立的一組運動app (包含mapmyRUN, mapmyBIKE, mapmyHIKE, mapmyWALK, Nutrition), 介面很簡單預計2000萬用戶已經可以和400 多種穿戴裝置(心率帶自行車表踏頻器健康手環體重計)整合蒐集來自這些穿戴裝置的運動記錄號稱累積了1.6億條的慢跑健走與自行車路線。在2013/11以美金 1.5億元賣給Under Armour

OTT 業者(3) runtastic,
2009年在奧地利創立的一組運動app (包含runtastic GPS RUN, sit up, push up, trainer, road bike,  heart rate, pedometer etc.), 介面很簡單預計2500萬用戶,  app下載數號稱破 1.5億次除了接受來自其他穿戴裝置的運動記錄外, runtastic 的特色在於自行開發一些穿戴裝置, 2012年開始投入硬體生產不再只做軟體平台。 2012年陸續在商店銷售運動手表心率帶體重秤耳機音樂下載等穿戴裝置。2014年推出Orbit, 是可拆卸式的偵測裝置(類似一般手環可做為睡眠監測), 2015 CES展出 Oculus Rift ( 3D 虛擬實境的眼罩)可以跟著avatars 作訓練, (詳情http://thenextweb.com/apps/2014/12/15/runtastic-plans-bring-workouts-oculus-rift/  )。它有推出Pro 版本價格NT$ 30~660都有主要提供附加的分析或圖表功能。2015/8/5Adidas 以歐元2.2(美金 2.4億元)併購。

OTT 業者(4) run-keeper,
2008年在美國Boston創立的運動app, 介面很好用是這些app 當中可以直接在app上呈現海拔高低圖速度圖的。它很積極跟不同的穿戴裝置整合包括早期的Jawbone fibit, 他搶先整合。根據WiKi pedia 它的使用人數約 4000萬人。它在2011 取得第二輪創投資金1000萬美元(Spark Capital)。它有一些Pro 版本可以提供專業訓練或分析價格NT$300~1200

從國外這些OTT業者陸續賣給運動品牌業者表示它們最開始切入點在於創造人流原先設想的應該來自廣告, premium app收入與銷售運動商品的電子商務收入。後來,它們發現廣告收入不如預期電子商務收入也難以跟大電商平台(Amazon)競爭專業premium app 的收入非常利基市場所以回歸到獲利模式運動app 很難不依附在硬體生存。品牌商(NIKE, ADIDAS, PUMA)都是運動服飾,運動周邊而且有一定預算在 社群經營上資源遠遠大於OTT業者OTT業者在經營7~8年後已經累積夠大的會員基礎是可以對品牌商產生價值。

運動app 與穿戴裝置是互相競爭與互補的2013年以前, NIKE 開始推出sports watch, Jawbone 推出Fibit, 那時候業界在思考最終是把運動 app 當做hub 可以串接所有不同品牌的wearables, 後來Apple Health 做到了, Google fitness 也急起直追這時候運動 app 當做hub的策略就破功了!

運動 app 曾經想過取代穿戴裝置當穿戴裝置很昂貴時,運動時能否不帶車表/不要心率帶而用手機app 來記錄就好但後來發現手機 的耗電性手機GPS的精準性都不如穿戴裝置。顯然新的方向是穿戴裝置作記錄而把手機app扮演傳輸與收看結果的工具於是純粹做記錄的運動app是沒有價值的。

運動 app 當做運動賽事的行事曆與報名平台或適當做運動的筆記。這將把運動app從記錄的工具轉向更小眾特殊功能的應用,這種工具很有地域性而且被其他電子商務平台取代的風險很高。

運動app能否跟飲食結合邁向sports + nutrition 的方向這方面有一家mapmyfitness 作過另外還有一家fitnesspal也做了雖然兩個的介面都沒做的太好兩家都被 Under Armour並購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