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篇,用春秋時代的故事敍述王道,摘要春秋記事的用心,傳達君子在亂世中要權變,對不合適的君主被殺了也是天理。總計春秋200多年有36個國君被弒,趕下台的還不及記,52國被滅。所以,事奉君主要看天理而非盲目。
(2)11~28講制度,稱頌上古帝王的制度,但看來漢也沒採用,當作董家學生們的上古制度研究報告。
(3)29~36講三綱(君臣,父子,夫妻)及五常(仁,義,禮,智,信)和名號的重視。董仲舒強調,一切都求合理合宜而非愚昧的盲目的去死守,名不正言不順。仁要愛別人,和善待人。義要合宜自我要求。禮要建立在尊重,講人我之間互動的分際,人不尊重我,我們不必直接批評,避之;長輩失禮,不去戳他而為他們避諱:用言詞去隱諱及褒貶。智是能預測禍褔和利害,重點在除惡。
(4)42~64講陰陽,四時四氣(春夏秋冬vs好惡喜怒),五行配合五音五官(司農,司馬,司空/營,司徒,司寇)(田牧財稅,軍政,天象諫言,人事教化,刑罰司法),比較多牽強附會之詞。
(5)65~82講祭祀及天道陰陽,更玄了,匆匆翻閱。
第12篇十指提到春秋這本書的十大重點,值得參考。(1~3)舉出重要的事件。說明後續的發展。看當權者怎麼管理。以上給後代賢哲思辨參考。4~6,孔子會就君王角度去敍述他的覌點。然後提出疑點,說明認知的差別。剝開文飾後的事情本貭-站在仁義禮智信的標準下去批評。7~8,看賢才的表現合宜否有何專長?看盟國互動與民心向背?9~10看天時變化?天道有沒有報應?
看春秋的戰亂,真如企業的競爭。弒君,推翻君主,結盟互鬥,和企業真像。董仲舒推崇孔子的仁義禮治國,也許是種王道的理想,但在春秋交佂利時代不可能實現,漢也不可能,現代更不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