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讀書會,好多學長姐都出席討論,心得如下:
1.每個人都有giver,taker 的成分,只是比例的問題。如果兩者是極端,中點是matcher,那麼就看每個人落在那個點。
2. 人的give and take 的行為,會因為私領域,公領域,或不同的企業背景而不同,大企業,小企業,傳統產業,internet產業,顧問公司等等,加上主管,領導者,同儕的不同情境,都會影響。
3. 應該定義什麼叫give and take? 父母親告訴兒子,我這樣安排是為你好,花大錢送他去貴族學校,這是give嗎?老闆在部屬的生日當天,送他一本書,這是give? 有位念佛的人,捐獻1萬元給寺廟,希望菩薩保佑百萬元的生意成交,成交後將再捐獻 3萬元,這是 give?
4. giver 是出於自願的付出,不求回報?giver 也是求回報,只是看比較長時間後的回報?matcher 希望同時付出與回報? taker 希望很快取得回報? 這是從時間軸來看。
5.這本書不是哲學書,也不是訴求宗教的奉獻。它是管理的書。因此,談到回報,應該先不探討非物質的回報,而是講求比較實質的回報與成就。所以,作者希望表達的是,giver 長期會有比較好的薪資報酬,財富收入或是個人成就(地位)。至於giver 有沒有比taker 心靈上更心安理得,或是更快樂,或是更容易上天堂,並非本書作者的本意。
6.商場職場上,taker 比較容易搶到風采,giver則比較慢。但組織最高領導者的心態卻很重要,他們如果重視經營績效,地位名聲,則會鼓勵更多的taker 幹部與員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