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015

給予:give and take(5)第八章

第八章探討giving。

先回顧前面章節:
第二到五章,描寫成功的giver怎麼做的。分別提到(2)給別人5分鐘分享經驗建立人脈網路,(3)有功不居有過先攬以發揮影響力,(4)積極發掘新秀,培養後進,(5)委婉溝通多關心別人以贏得結果。
第六到八章,分別提醒giver要注意的事。(6)分辨可以發揮影響力的smart giver和作到死也沒人感謝的giver的差別。
(7)學會判斷別人是要佔你便宜還是值得giver為他付出。如果佔你便宜就要以牙還牙不手軟,如果需要爭取權益,記得要為捍衛其他人權益而爭取,避免自己默默接受成為doormat。這先前已經分享過了。

本章探討giving 的動機、行為與結果。舉例來說,giving的行為背後,有刻意安排的給予(faked taker),有策略性配合的給予(matcher),有慷慨自動的給予(genuine giver)。就表現給予的行為,三種人的給予行為並不容易分辨,甚至裝模作樣的付出的呈現方式比真誠的付出,表演的那一幕更叫人感動。

giving的結果,必須經歷一段時間才能分辨其動機。至於知道動機后,管理的目的在於giving的結果,企業應該重視如何激勵員工giving more,分辨giver ,matcher和taker,是作者學術研究的重點,未必是企業實務上要的。某個中國銀行要從300名新人晉升70人,考試重點在工作熱忱(幫助客戶和幫助同事),晉升後再回頭比較70人的表現有無改變,果然有一半的人比晉升前沒付出。作者提醒讀者事後可分辨那些真誠那些虛偽。

Giving 背後動機有2種理論,利他和自利。這是學術的爭辯,有興趣可以多了解一些。giving 應用在社群中很重要,例如reciprocity ring, 參與這種互惠圈的人,未必都是giver or taker,每個人參加的目的也不同,有人是要透過這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有人則是在這裏取得助人的快樂,有人則透過助人來得到成就感或做生意。

giving/helping 的行為,可以幫助某些人得到別人的尊敬,某些人透過助人的行業來獲取合適的利潤,作者提到的幾個人,也因為助人成立社群,並且開發出另一種的成功獲利模式。他們是giver 或 taker 其實並不重要, 他們採取 giving /helping 行為,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才是事實/結果。

我的評論是:作者這本書前7章提到giver 的成功特質, 以及giver要提防被設計利用的風險,到了第八章探討giving 後, 讓讀者看清楚了, giver/taker 只是一種抽象的分類/對人貼標簽,giving/taking 行為才是真實的行動,帶有動機與可觀察的結果。

前7章分辨giver & taker, 就像性格分析,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行為傾向,以及可能的風險。但是我們根本沒必要去幫自己或別人貼giver/taker/matcher的標簽,因為即使自己是giver或taker, 不代表自己的行為就要完全無私的 giving 或是就非要always powerless communication。

簡單說,全書唯一有價值的在這一章,唯有giving /reciprocity, 才能夠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得到想要的performance。每個人有他的動機,我們必須小心觀察,提防被虛偽的付出所蒙蔽。giving 與 giver ,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學會適當的giving很重要,是不是giver (100% pure giver, 60%give+40%take giver )並不那麼重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