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來參與討論,我總覺得很有趣,我喜歡觀察,然後仔細聽聽他們講些什麼,最後歸納一下看法。對我的思考總有一些衝擊,但給我感覺更年輕。真棒的體驗!
我觀察:
有些建築師提出一種生態觀(和自然環境的融合),有的更高層次的哲學觀(禪宗的空玄,捨去一切的無罣礙),他們重視的,是針對忙碌的一些人,讓他們找到一個寧靜的,接近自然的,返璞歸真的PLACE。這個PLACE未必是HOME。
有些建築師提出空屋的再利用,然後透過AIRBNB模式,讓閒置的社會空間被更多人來使用,創造價值,例如把閒置校舍,閒置的透天厝,重新規劃組合,可以給社會青年,或是老人聚會,或是短期的旅客,來使用。
有些建築師,提出軟性的室內空間,讓家裡更人性化。也有人提到變形蟲的生活空間,類似空間分享的概念,打破傳統的隔間牆,打破人心“自我的”圍牆,彈性的隔間,讓空間再利用,同時讓人們擁有MY PLACE 或SHARED HOME。
有些建築師,提出移動的家,有點類似露營車,但是讓人們可以自由的組合裡面的傢俱與空間。有些建築師,則是把移動的家,當作是把老人們從固定與孤獨的房子,帶向交流社群的方式,家對鄉下老人們,不再是那個冷清的房子,而是一個媒介。
我觀察到,這些想法並沒有考慮到企業家思考的獲利模式,也就是誰來出錢投資?誰來仲裁爭議?如何處理定價與公平性?設計是賣一個藝術品?裝置藝術?還是賣一個空間?。
我聽到:
10年後,35歲的主力世代,將是1990前後的世代,他們是APP世代,他們是宅時代,他們對家的感覺已經不同於1960~70年代的我們。
首先,1950年代的人自我防禦心很強,把陌生人當作壞人,似乎家,就是一個有圍牆的堡壘,甚至人人都想要有個自己的家。家是個硬體的框架,也是心靈層次的安全感。未來,就像現在1990 網路時代的年輕人,他們想逃離硬體框架的家,而心靈上走向虛擬世界裏面社群分享的空間。實體上,許多年輕人,喜歡當個MOBILE WORKER 或是浪跡天涯,他們不想受限於硬體的家,反而會想要處處有個臨時的暫居地,所以AIRBNB的概念,讓他們希望隨興找個避風雨,有電有網路的地方,而心靈上,他們相信陌生人。如果這是確定的方向,未來的家,不必是人人要產權登記,而只要打開手機,點選後,就可以來住一晚,兩晚,或一段時間。如果,很多人,都不住在固定的家,就像蜜蜂蝴蝶,到處翩翩漂泊,家的感覺,會是很大的變化。
第二,未來的人重視返璞歸真,不需要在家裡堆滿雜物,因為漂泊,就要讓行李簡單,就要去除障礙。於是,未來的家還有一種形態,空無一物的家。有的家,就像一間玻璃屋,存放在森林裡或是大自然中,不需要有家具,不需要有電器3C,家是寧靜思考獨處的地方。返璞歸真後,就有許多的想像發生。
第三,家裡面的裝潢或設計,要走向軟性或是觸覺的。這將打破現在硬邦邦的牆壁,也是方正的裝潢隔間。室內的空間是曲線,有柔和線條的,室內家居或是任何人接觸的地方,都是觸覺的。柔和,有觸覺的家,讓人覺得是live with 而不是 live in, 房間的隔板,讓人可以根據心情調整,要寬廣或是縮小,要有那種療癒系列,都可以彈性隨心所欲。
第四,未來的家,勢必會考慮到1960前的老年人(到時後1960年的人已經65歲),老年人要的是關懷與社群,老年人不止要實體的居住空間,還要心靈層次的安全感與歸屬感。有人提出用行動APP來建立數位的社群,來發揮陪伴與守望的功能,但是,有人認為行動app忽略了心靈的功能,反而透過3C的監控關懷功能,讓老人更覺得被監視的孤單。為何不要試試移動的家,讓老人離開硬體孤單的家,隨著行動的家,讓很多老人可以被推出戶外,類似日托的概念,走向面對面,有家的感覺的社區。
我思考:
這群建築師,似乎在避談科技與人工的東西。我曾經提到,2015年,將會有許多機器人來服務人們。機器人也會具備人類的智慧,也需要幫機器人找個生活空間。
我相信,行動科技與智慧型手機,會帶來生活形態的改變,也許人們可以直接對著牆壁當作手機的螢幕,可以虛擬實境的影像通話。人們的社群交流更加方便,許多的物聯網會讓人們更容易掌握彼此的動向。當然,方便的代價,使人們逐漸沒有隱私,也許未來的房子,裏面都要設計一個沒有科技的,沒有被干擾的空間。
我想,未來的年輕人,是喜歡到處漂泊?還是喜歡宅在一個固定地方? 未來的個人空間(my place)應該是變形蟲似的shared place,還是mobile house/cage, 還是返璞歸真的在鄉下山林間的一個繭居(capsule)?未來的老年人,喜歡獨還是群居?未來是有許多養老村嗎?還是老人們要在家孤獨的老化?
我歸納:
也許理性的做一張表,請不同的建築師們,理性的說說,他設計的房子的target customer 是什麼樣的人?他再進一步描述他的target customer 有哪些社會屬性(財富,教育,偏好,宗教,休閒等等)?他就會找出他的設計,是否滿足他的客戶需求。接下來,他也可以想像,他的客戶願意花多少錢來購買,他就可以估算出,他的材料與設計的複雜度如何?
我相信,我如果作這張表,應該沒人理我。還有人會說我,太市儈了!哈哈!
很有趣的探討,讓我們繼續思考,10年後,未來的家,是什麼樣貌?
《後記》
忠泰建築基金會在9/14舉辦過企業與建築師的配對,然後由策展人,企業與建築師進行探討,相見2025年的家是什麼樣子?詳細的報導如附LINK:
http://www.mottimes.tw/cht/article_detail.php?serial=1290&type=0
這個規劃,是很特別的嘗試。因為企業人士都是比較實用與財務導向,面對未來,往往只能確認半年的方向,很難看超過5~10年後。然而建築,就像在規劃一個要住上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環境。兩種人看事情的角度,根本上就很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